吸震、緩衝與支撐,我需要怎樣的相機包呢?
玩相機幾個年頭,過手的相機不計其數,換過的相機包也不計其數。從單肩到雙肩到超兼顧到多用途,從超大背包到相機內袋。好看/好放/好拿/好方便/好重⋯⋯似乎相機包一直處在一個無法兼顧的處境之中。
從吸震材料來看,一般最常見到的是發泡材料,基本上可見到來自PE、EPE、PU、PVC等的各種材料,甚至有些小相機包只使用了潛水布或帆布襯棉來防護,各有優劣,但其實談到相機包,不妨思考兩個面向開始:我的相機在攜帶途中需要保護嗎?攜帶的途中實際會遇到的風險有哪些?
從第一個問題開始。平常拍攝的主題主要是以街貓為主。
我使用的器材:
SONY A7s+FE 50mm f1.8=一台機身加上定焦鏡。
備用電池、備用充電器、小吹球、小毛刷、眼鏡布、麥克風、小燈。
印度製的帆布包、寶特瓶大小的飲料、筆、筆記本、手機、錢包、鑰匙。
A7這系列可換鏡頭相機,機身面料適用鋁合金加上漆面,放在包包裡一個沒注意很容易就被老鏡頭們霸凌,老鏡頭的材料不是銅就是鐵,隨便一顆就現代鏡的兩倍重。 鋁合金機不堪老骨頭們的夾擊⋯⋯如果沒有緩衝材質⋯⋯快走起來被一公斤多的機身鏡頭撞啊撞的可不好受啊⋯⋯
為了裝這些東西,過去我使用的多半是相機內袋如下圖:
這些內袋都很好,但是問題就是不適合這個大帆布包。使用 Lowepro Passport Sling 原裝內袋面臨到的問題,其實除了不適合這個包,另外就是也不這麼適合A7這種機身。 A7這類型無反光鏡可換鏡頭相機面臨到最糟糕的問題就在於,市場上多數相機包是為了有反光鏡的大機身而設計,小機身放起來則浪費不少空間。
然而使用 Jenova 內袋的情形則變成,這個包包缺乏實際固定的機制,內袋本身也有點重,裝滿重重的器材之後就會開始在袋中翻滾。對於在路上遇到一隻貓,需要安靜迅速地拿出相機時實為不利,也許會有人想不如相機揹在肩上就好了啊。 但以一個通勤散步順便拍拍路線而言,一般時候相機還是放在包包裡面好,減少引人側目的因素。
總之我就是不滿意。
除了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在攜帶的途中實際會遇到的風險有哪些?
使用這個包的移動的過程中,會使用的交通方式,走路、走路、走路,有時還有機車、腳踏車、車輛等。 (但基本上跟在阿富汗、伊拉克、敘利亞的記者比起來。我所面臨的風險,根本是沒有風險了。)
這個帆布包要做到:背起來舒服,相機好拿,空間不浪費。
轉頭望向房間邊緣的回收材料堆裡發現了有趣的寶物!之前淘汰下來,還沒被貓咪咬爛的巧拼!巧拼這材料也分有滿多種的,這批留下來的薄巧拚看似PE製作的。捏一捏彈性。放了這麼長的一段時間也沒有粉掉,應該能嘗試看看。
步驟就是丈量包包內側的尺寸,底座的長寬,背面的高度這些。設計主要在於底座與背部的支撐。
首先將巧拼切一組剛好與帆布包底吻合的底座,塞到包包裡對一下尺寸後,就能再依照這個長度來製作背板。背板部分則需稍做調整,讓整個 L 型結構穩固地坐在帆布包中,再利用巧拼的鋸齒邊緣將結構側板搭出來。
這樣就是一個包包內襯啦~ Cost = 0元
超級簡單,超級單純,超級便宜的相機包內襯。 完工!
》本文轉載自作者個人部落格,並經同意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