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做研發的 maker 們應該都有經驗,計畫在某個關鍵時刻卡住,可能只是對於解決這個關鍵的工序技術不熟悉,或是缺乏能夠嘗試研發所需的設備,眼見附近某個學校、某個工廠,有台機器就擺在那邊,卻不知道能不能使用他們的設備。那些設備,卻也因為實際上工使用的時間有限,擺在一角長灰塵。
文、圖/歐宇祥
9 月 9 日,以開源共享為主軸的「串聯你的自造所需」系列,第一場活動「Maker 運動是科技革命,更是資源共享」在台北矽谷國際會議中心登場,請來「無人機一哥」張東琳,以及設備共享平台 airTMD 創辦人陳炳煇教授來到現場,與 maker 們分享無人機的專業知識,與他們的共享願景。

airTMD 設備共享平台、淘夢實驗室特別來現場擺攤,希望吸引更多人加入分享行列。

ArkLab創辦人張東琳帶來許多不同樣式的無人機。
活動現場聚集了數十位 maker,在開場前,兩側的攤位就已經吸引許多目光。一邊是張東琳的無人機攤位,擺放許多不同樣式、大小的無人機;另外一邊則是 airTMD 和淘夢實驗室的展示攤位,希望能讓更多人加入共享平台。今天的活動最重要的也是串聯自造者、新創團隊與製造商,整合力量造福更多 maker。

張東琳試飛無人機
活動一開始,由 ArkLab 航見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張東琳,從無人機的基本概念講解到應用,還是研究所學生的張東琳已經是無人機公司負責人,除了開發各種無人機的應用方式外,也在 ArkLab 飛行學院開設了各種課程,幫助對天空有興趣的 maker 們進入無人機世界,也透過開放原始碼與硬體裝備,降低入門門檻。
獨特的是,對無人機鑽研很深的張東琳說:「無人機其實應該叫飛行機器人,唯有把它當成不受地表限制的飛行機器人,才能用來做更方面的應用。」指出許多人都以為「無人機就只是空拍機」,而不了解無人機還有許多其他應用。ArkLab 飛行學院就曾經運用它監控河川汙染,另外也可以用作通訊電信、航測和災害應變等領域。

陳炳煇(左)與張東琳講解共享的概念與願景,也同時分享創業的過程與困難。
他特別提到,飛行機和 GPS 這項技術有很大的關係,包含導航、自動控制和自動駕駛車、也與 GPS 有關。此外,無人機也和物聯網一樣,是在平台上運作,和網路連線、上傳數據,無人機也可以做為雲端的一部份,成為各領域的雲端接點,讓平台延伸的更廣。
除此之外,他也特別提到無人機作為通訊電信的用處,今年的四川地震造成光纖斷裂與基地台受損,也是靠無人機高空基地台,及時保障救難隊與災民的通訊。張東琳表示,無人機的應用越來越多元、廣泛。
但除此之外,無人機的安全機制也應該受到重視。無人機除了飛不見,更可怕的是掉下來砸到人,為此他也在研究電子圍籬,限制無人機的飛行範圍,降低「無人機自殺攻擊事件」的發生。他和團隊也一直在研究無人機的監控、防落摔等技術,「這才是無人機能走向商業應用的大前提。」

陳炳煇(左 1)與張東琳(左 2)對即將啟用的 maker 資源分享平台寄予很大的期許。。
除了應用的研發、改良之外,張東琳的團隊也開設各式各樣的課程,幫助初入門的 maker,ArkLab 飛行學院有無人機與航太課程、大型無人機 DIY 課程和飛行器設計課等,不只大人、連小孩也有課程可以參加,開源也是因為希望能造福更多人。
除了張東琳外,這次活動還請來 airTMD 設備共享平台創辦人陳炳煇教授,與大家分享創辦的理念與願景,他說:「想將台灣閒置的設備整合起來,成為世界最大的虛擬加工廠。」幫 maker 做少量多樣的加工,他也期許未來這個加工廠的市值能「超越鴻海」,也讓所有人不用再「花錢買設備」。

台大教授陳炳煇希望將 airTMD 設備共享平台,打造成世界最大的加工廠。
陳炳煇認為,airTMD 設備共享平台是共享經濟,能夠帶動實質的創造和創新、創業,而不只是消費行為,「社會共享再加上 maker,是希望能夠讓 maker 成為創新創業的主力。」而且不只設備,知識、人才也可以互相交流。
張東琳則表示,一直希望可以建立一個正向運轉的 maker 社群,因為現在有很多 maker 空間,雖然有很多設備,但最重要的應該是讓它活絡起來,從產出產品的各個過程都需要互動,空間中的成員是否願意投入,才是 maker 空間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