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被自造者行星與衛星圍繞運行的恆星基地 —— FabLab – NKNU 高師大自造者基地

打開 FabLab-NKNU 高師大自造者基地官網,橘色的背景,就像鮮明活潑的創意泉源。網站上的組織架構,為什麼有著「恆星基地」、「行星基地」、「衛星基地」等天文名詞,還是一間位於學校中的 FabLab 自造者空間。設計出這個架構的人,前一天才剛從澎湖揭幕最新的「行星基地」——澎湖中興基地(新聞連結),回到位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燕巢校區的「恆星基地」,高師大科技學院院長林鴻銘在科技學院的地下室,看到早上剛進貨上百箱的 PLA 堆滿整個卸貨區,吩咐助理請廠商與學生協助趕緊分類收進倉庫。這一批 PLA 全都要供 FabLab-NKNU 使用。

要讓老師們學 maker 精神,創意發想空間超重要

「FabLab-NKNU 高雄自造者基地」看板旁的門,打開卻看到一間近似咖啡廳的空間。林鴻銘認為,這個空間是一個創意發想空間,這樣的空間就應該要「白天像咖啡廳,晚上像 pub」,冷氣、沙發、咖啡機一應俱全。如果是在中小學校園內,希望是唯一一間不像教室的地方,應該就是能夠讓老師、學生跳脫學校框架想法的地方。跟官網主圖一樣的橘色牆面,也成為 FabLab-NKNU 所有合作基地的統一視覺,都會有一面大牆漆成這個顏色,上面也會寫上 FabLab-NKNU。

從 2016 年暑假前才正式開始上線的 FabLab-NKNU,目的以培植師資,達成「中小學生自造能力培訓及跨界學科應用融入」為主。在基地設置的時候,還單純在科技與創新師資的能力提升,但沒想到今年公告的「108 課綱」也宣示著明年,從國小到高中,新增的「科技」領域都有師資需求。

非科技背景老師也學得會,系統規格化很重要

為了能實際在學校教學,模組化、系統化的教程主角,其實也就在創意空間的大桌子上,一台名叫「4060 基本款」的兩輪車。這台車有 7 個部分:顯示系統、輸入系統、通訊系統、電源系統、馬達系統、大腦系統、感測系統。為了要把這台車子做出來,這七個系統都必須要有基本概念,車底也必須由老師、學生親自上傳列印製作。但其實每個系統的組成,例如電線的焊接與結構,林鴻銘覺得,要給中小學生達到理解的目的,這些細節工序的過程太過細瑣,反而是如何把七個部分結合起來,讓老師、學生做出可以實際操作的車子,就像是先讓大家看到整片森林是什麼樣子;而不只看到單一棵樹,一個單一的功能,但無法實際看見承品的效果。為什麼叫做「4060」?因為購買材料的成本約在 400-600 之間,材料費用不會造成負擔。

設備只是輸出工具,從創意到實踐更重要

許多創客基地拿來當招牌的設備,林鴻銘則說,他在外面演講時,講的都是「數位輸出中心」,無論是 3D 列印機、雷切機…等,都是輸出創意想法的設備,而不該看作是 maker 精神本身。雖然現在是學校老師,但林鴻銘出身工程師,也經營過光纖感應科技的公司,他覺得這些輸出都是手作創意的「實踐」,基地提供的最重要服務,應該是一個系統化、模組化的企業模式,服務那些想學習這些技術,來實踐自己創意的人。甚至,自創者運動該注重的,是如何「發想」,如何將創意化為計畫去實踐。FabLab-NKNU 的行星基地、衛星基地設立,還有師資認證,加上即將宣告的「雲端教室」計畫,透過一關一關的學習與認證,也是讓師資能夠保持同一水準的有效制度。

細緻的認證與教學系統才能讓技術一致

但是如何才能維持所有參與的聯盟學校,都可以維持設備使用的水準,林鴻銘的方法也許直白,但是他認為最有效的方式。只要學校的老師通過 FabLab-NKNU 認證,就能夠把他們學校學生的 3D 設計圖上傳到「雲端教室」讓有 60 台 3D 列印機、8 台雷射切割機,位在燕巢的 FabLab-NKNU 恆星基地數位輸出中心進行 3D 列印。如果是參加計畫的行星基地、恆星基地,FabLab-NKNU 會先跟基地確認使用規模,然後提供幾台與中心一樣的 3D 列印機到行星、衛星基地。這麼做有二個優勢:一、大家使用一樣的設備,如果有什麼問題,恆星基地容易解決問題;二、要申請 3D 列印機的行星、衛星基地現場一定要有經過恆星基地認證能夠自行使用的老師,因為機器與研習的時候一樣,老師也要學會如何換材料、簡單的清理更換容易阻塞的噴嘴、出料管等容易壞掉的材料,恆星基地也都有一定的備料。當被問到 60 台 3D 列印機的壯觀景象,林鴻銘說,其實採購了 170 台,除了恆星基地自己用的 60 台,還有目前在倉庫,未來將送往新設立基地的 30 台,其他都已經在各地的行星、衛星基地。這也解釋了剛才看到在科技學院卸貨區的紙箱,那可是有 4 千捲 PLC 呢。

與自身興趣結合,maker 技術自然練起來

今年在 7 縣市已經開了 40-50 門課,基地最南到屏東,最北到嘉義,東部花蓮有二個行星基地,台東也有一個行星基地,一個衛星基地。這些數字,林鴻銘說,經常被問到煩了,乾脆請工程師在網站上直接即時揭露給大家看。當被問到,什麼樣的情況推廣效果最好?林鴻銘說,還是要有實際看得到,與大家需求有直接連結的東西,才有效,要不然就都只是流於表面功夫。他拿起大桌子上的 3D  列印作品,這是一位國中化學老師做的,來上課的老師,還是希望能夠印出自己學科相關的東西,這位老師就畫出碳 60 的巴克球。也有其他老師用設計教具的概念來做他們的發想與設計,效果也較單純下載模組好很多。林鴻銘說,這些老師許多本身都不具科技背景,但因為這樣的學習過程而學會,也才能說服大家,他們回去也能教沒有基礎的學生,因為他們都可以做到。

最後,林鴻銘強調,從設備切入成本一定最高,但最後真正希望可以達到的目標,是創意與創新的能力,那個能力才是這些過程的最終目標,而不是設備高級度與購置。希望能從恆星,散發到行星,然後到衛星;從高師大發散到在學校中的老師,然後再讓這些行星基地的老師去教地區其他的老師,這樣才能夠達到永續與擴散的實際效果。

延伸閱讀

MAKER 教育星系上自轉公轉的大樹行星基地——高師大自造者基地 FABLAB-NKNU

分享到社群

vMaker編輯部

歡迎各界朋友投稿你的maker故事,不論是個人作品、創客觀點或是創客的經驗分享,我們都十分期待能聽到您的分享。 投稿請至:contact@vmaker.tw

This site or product includes IP2Location LITE data available from https://lite.ip2locati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