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生醫與 maker 手牽手,3D 技術導入提高治療成功率

企劃/陳加恩、編撰/vMaker 編輯部

呼叫台灣有生醫興趣的 Maker 們!本月 vMaker 專題,邀請國防醫學院 FabLab NDMC 創辦人陳加恩策劃,帶我們看看近期生醫界這二年來跟 Maker 運動的聯結進展到什麼程度,Maker 如何可以投入實際助人、救人的醫療專業?陳加恩從他的觀點,提供一些觀察,跟 maker 們分享。

陳加恩創辦的國防醫學院 Medical FabLab NDMC 在過去也接受過 vMaker 採訪,也從過去學習、推廣 3D 列印與數位概念,到了真正與不同科別專家共同研究,探索新的可能性。

手術前 3D 模擬,大幅減低骨盆、髖臼骨折病患開刀風險

首先跟大家分享的,是今年初,三軍總醫院骨科部引進 3D 影像模擬與列印技術,已經先應用在骨盆及髖臼骨折的患者身上。三總提供實際應用的案例:一名患者因為走路時,右側骨盆會疼痛,嚴重到無法行走才就醫,檢查後發現右側骨盆腸骨有一顆 10 公分大腫瘤,而且腫瘤嚴重侵蝕骨盆,隨時有骨折危險。過去骨盆腔腫瘤移植手術是骨骼肌肉領域公認最難的手術之一,導入新技術後,因為手術前能把長腫瘤的骨盆以 1 比 1 比例 3D 列印出來,也預先模擬鋼板放置位置和彎曲度,腫瘤一切除就能夠立即把骨頭固定。過去會大量出血的手術,也因為對狀況掌握度增高,大幅降低出血量。

胸廓畸形能透過 3D 列印,做出符合需求的矯正板

在今年國防醫學院與三軍總醫院胸腔外科聯合舉辦的「建構全醫院 3D 列印醫療服務論壇」與「醫療設計工作坊」中,三總胸腔外科總住院醫師林冠勳分享另外一個新技術。三總 2 年前開始籌備 3D 列印中心,並將 3D 列印應用在治療「漏斗胸」,已經協助 20 名患者矯正成功。患有胸壁畸形不僅影響外觀,也會有呼吸受限情形,患者在運動時,經常會有喘的狀況。十幾年前國內引進矯正板手術,利用矯正板將內凹的胸骨向外推,達到矯正效果,也稱納式手術,目前每年有 300-400 位患者接受這個手術。納式手術與過去方式相比傷口小,復原時間大幅縮短到 3 個月內,2-4年可以取出矯正板。導入 3D 列印技術後,過去可能要置入 2-3 塊矯正板,現在因為可以更精準算出矯正板弧度,也能找到最好的置入位置,對提高手術成功率有顯著效果。因為有 3D 列印的輔助,可以根據不同病患,設計出貼合病人胸廓長度、曲度的矯正板,手術時間也從 1 個小時縮短到 40 分鐘。

全醫院 3D 列印對話機會,運用論壇打造繼續與需求溝通

前段提及的「建構全醫院 3D 列印醫療服務論壇」與「醫療設計工作坊」,是陳加恩認為這一年來達成的里程碑。論壇邀請到美國評選爲最佳兒童醫院的波士頓兒童醫院團隊,來台灣與醫療從業人員分享 3D 醫療最新技術應用案例,針對心臟、胸腔、骨科不同科別,提供他們的經驗與建議,如何導入與優勢分析。三總提到相關 3D 技術運用時也指出,目前胸腔外科執行肺腫瘤切除手術最常用的「胸腔鏡微創手術」,運用 3D 列印技術可以把病患的支氣管、肺動脈、肺靜脈等邊界確定位置,透過重組後的立體影像,醫師能在術前透過各種角度,知道血管與支氣管的相對位置,模擬手術過程,減低風險。

為期三天的論壇,也讓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3D 列印醫療研發中心與長陽生醫,分別針對 3D 醫療中心建構方案,和 3D 列印的醫療應用規範分享。中國附醫 3D 列印醫療研發中心在人力、設備、配置和執行流程都已經成熟,也成為未來想導入 3D 列印中心的醫療機構可以參考的範例。在與 3D 醫療軟體品牌 Materialise 合作的「醫療設計工作坊」,許多醫生都受益於參與 3D 醫療設計模組功能,也有國內廠商展示3D醫療軟體解決方案、各種擬真組織模型、醫療器材等,讓醫師能夠在術前可以有更多模擬的機會,也可以有更符合病人不同需求的處理。過去多為 2D 的醫學影像,現在都能轉換成精準的 3D 模型,這個趨勢也成為 maker 與醫療一起搭起來的美好開始。

分享到社群

vMaker編輯部

歡迎各界朋友投稿你的maker故事,不論是個人作品、創客觀點或是創客的經驗分享,我們都十分期待能聽到您的分享。 投稿請至:contact@vmaker.tw

This site or product includes IP2Location LITE data available from https://lite.ip2locati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