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導入 3D 列印在肋骨骨折手術,降低手術風險

企劃/陳加恩、編撰/vMaker 編輯部

呼叫台灣有生醫興趣的 Maker 們!本月 vMaker 專題,邀請 FabLab NDMC 創辦人陳加恩策劃,帶我們看看近期生醫界這二年來跟 Maker 運動的聯結進展到什麼程度,Maker 如何可以投入實際助人、救人的醫療專業?陳加恩從他的觀點,提供一些觀察,跟 maker 們分享。

就在 vMaker 策劃生醫主題的時候,陳加恩特別提醒,近期會有一場很重要的發表會,也證明台灣在相關技術應用上,有相當令人振奮的進度。沒想到就在 10 月 25 日,vMaker 都逼近截稿期限,看到 3D 列印在肋骨骨折手術的技術分享。

傳統肋骨骨折,只能採取被動療法,恢復慢疼痛度高

這天,三軍總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陳穎毅為「3D 列印在肋骨骨折手術運用」主講。由三總胸腔外科黃才旺主任主持的醫療團隊,透過 3D 列印針對每個人不同的個人化設計,減少手術時間與住院的日期。肋骨骨折在過去,會採取較為被動的藥物治療,療程要 2-3 個月時間,等骨頭自然癒合,之間也只能以止痛藥來緩解癒合時的疼痛與不適。如果病情複雜,骨骼多處骨折或錯位嚴重,甚至癒合機率會變小,胸壁外觀變形、肺功能降低,還可能會有胸悶背痛的難解後遺症。

這次的研發,是國防醫學院與三軍總醫院的合作,已經有 10 個案例經驗。適用於 3D 列印肋骨手術的病患,與年齡或性別關係不大,但是病人是否有骨質疏鬆問題,是這種手術可行與否更重要的依據。傳統肋骨修復手術傷口,多在 20-30 公分之間,運用  3D  列印技術,可以控制在 7-8 公分之間。手術時間上,每一根肋骨可以減少 20 分鐘,因此降低許多風險,包括可以用較少量的麻醉劑與肌肉鬆弛劑。

3D 列印模擬肋骨骨折,可降低手術時間、提高成功率

外科醫師在手術時,時常會害怕脂肪多的肥胖病患。陳穎毅醫師分享,傷者如果皮下組織肥厚,術前很難透過觸診找出骨折患處,也就難精確評估固定板的長度、曲度,還有螺絲長度,因此開刀時的不確定因素大增。如果先透過 3D 列印肋骨模型,就能先在術前有更精確的評估,不會刀劃下去才開始計畫。

分享的案例中,一位 72 歲高齡男性患者因為跌落樓梯,造成第 2 到第 9 根肋骨斷裂,送醫時發現斷裂的骨頭已經壓迫到胸腔,產生血胸,積血超過 2000 cc,評估之後,以縮短手術時間為主,決定採取 3D 列印技術,快速植入 4 塊量身打造的肋骨固定版,一個月之後順利出院。這位病患如果在傳統的肋骨矯正手術合併胸腔鏡手術,需要 180-210分鐘。採用 3D 列印方式,手術過程僅花 166 分鐘。

英國《超級獸醫》設計仿生關節,改善動物生活品質

看到這裡,不禁想到近來相當受歡迎的英國電視節目《超級獸醫》,節目描述在英國英格蘭薩里(Surrey)執業的獸醫 Noel Fitzpatrick,出身愛爾蘭的他,專長是為寵物設計針對不同需求的人工關節、骨頭。在他的維基百科頁面上,指出他發展出超過 30 種骨科、神經外科相關的技術。他甚至因為同時幫一隻貓裝上二隻前肢義肢(Forelimb Amputation Prosthesis,PerFiTS),獲得金氏世界紀錄認證,是全世界第一位獸醫幫同一隻動物成功裝上二隻義肢。

在節目中,他經常提到許多目前用在動物身上的新手術療法,應該很快可以運用到人身上,這些思維上的創新與改變,也許對某些病患來說,就是一勞永逸改善生活品質的良方,也讓人期待這樣的日子很快會來臨。

改善生活品質,還有針對手術所經的流程,目前正因為許多科技導入,重新被一一檢視。文前分享的案例,也因為病患年紀大,本來只想選擇被動藥物治療,但用藥一週後,還是因為疼痛劇烈難耐,再度回到醫院報到,才同意接受手術。不過肋骨斷骨處需要價高昂的鈦合金固定板,健保目前尚未有給付。3D 列印研究,則因為在三總與國防醫學院的研究計畫中,得以協助支付病患 3D 列印材料費用和機器成本,但這一段的費用其實不高。目前施行 3D 列印肋骨模型技術的進步目標,設定在縮短列印時間與加強模型品質為方向,希望日後可以造福更多病患。

分享到社群

vMaker編輯部

歡迎各界朋友投稿你的maker故事,不論是個人作品、創客觀點或是創客的經驗分享,我們都十分期待能聽到您的分享。 投稿請至:contact@vmaker.tw

This site or product includes IP2Location LITE data available from https://lite.ip2locati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