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嘉駿
會不會有一天,農夫只要帶著手機,不用到田裡就可以決定耕作大小事?
科技農夫自造「田間感測器」,蒐集農業資訊大數據,農人未來將不再只靠感覺澆水施肥?再也不需冒著大風大雨出外巡田水?
由 vMaker 主辦的創客小聚,12 月 15 日於胖地 PunPlace 邀請 Open Hack Farm 創辦人陳幸延,以及團隊工程師余孟勳,分享「開源農業:科技農夫的在地自造實踐」。當科技與農田相遇,他們將如何透過自造設備與開源理念,翻轉農業新想像?
臺灣農業最大的問題:資訊落差
2014 年,陳幸延落腳宜蘭投入農業領域。資訊科技背景的他,試圖簡化農民工作勞務,讓農務問題更有效率被解決,自造開發農用相關設備。尤其農機具多半來自日本、美國,維修成本高,一般小農無力負擔,使他更堅信了必須自己動手做的信念。
兩年多來,陳幸延自造成本低廉的電動除草機、水田感測器、可攜式電子氣象儀器,甚至是篩米分級的顯影設備。但過程中他逐漸發現,農具自造只解決農業問題的冰山一角,臺灣農業更大的問題是缺乏科技導入的「資訊落差」。
農人從來沒有一個農作物大數據分析,能夠協助耕作決策,如遮光率、雨水酸鹼值及天然災害等;又或是缺乏開放資料庫平台,可以得知作物最佳生長溫濕度、土壤狀態等資訊。陳幸延說:「農夫可以問的老師、得到資訊的管道太少了!」
受 Open Source e Ecology 啟發,打造「開源農業」
2017 年,受到開放原始碼生態學(Open Source Ecology)理念號召,陳幸延創立 Open Hack Farm,本著「開源共享」精神,透過科技自造方式試圖解決農業資訊落差問題。
就像是農用 Maker 實驗室,團隊研發 IoT 田間感測器,儀器包含微型氣象站(Weather Box)、田間資訊參考器(Field Sensors),偵測蒐集氣候狀況、土壤溫濕度等資訊,每日24小時不間斷監控,儲存長期資料以利進行農耕決策。並藉著開放資料庫的建立,共享氣象站、農作物生長履歷相關數據。
由陳幸延貼上了 2017年9月24日
圖說:陳幸延在宜蘭的 Open Hack Farm 基地。轉摘自 Open Hack Farm 臉書公開社團。
田間感測器使用 arduino 物聯技術開發,工程師余孟勳與團隊更自行研發電路板 Agrino。電路板 Agrino 由 Main Board、Weather Board、LPWAN Board 三塊晶片組成,以太陽能板提供電力來源,接收日照量、太陽輻射、大氣溫溼度、風速、風向、雨量等環境資訊,再藉 LPWAN(Low Power Wide Area Network)低功耗廣域網絡,將數據以即時或批次回傳伺服器資料庫儲存,用簡單便宜的方式降低成本與功耗大問題。目前儀器正在進行測試階段,預計年底完成資料整理,便會開放原始碼,達到團隊開源共享的精神。
除田間感測器之外,基地設備也全面共享,含括農用工具、育苗設備、種子倉庫等硬體設施,為在地小農與青年農夫提供諮詢場所,降低投入農業的門檻。並藉由所有農人的參與流動,促成大量農業知識與想法的累積,成為一個開放農業實驗基地。
科技農業絕不是取代「人」的工作
然而,對於傳統農民來說,並不能完全接受這樣的想法,甚至聯想到科技取代人力。陳幸延強調:「科技作為一種工具,想要幫助農夫解決農耕問題,而不是取代人力。」談到未來,Open Hack Farm 團隊已經擬定好 2018 年度計畫,將朝「精準農業」、「循環農業」、「低碳農耕」三個目標前進。關於臺灣農業,他們不只要扭轉資訊落差的頹勢,還要讓這塊豐饒土地,獲得更好的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