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從 Make for fun 到 Make for need,創客用動手做的精神改變世界

 

(此圖攝於台北創新中心 (Center for Innovation Taipei,CIT) )

 

隨著網路與科技的發達,使「動手創造」這件事情變得更加容易——過去,多數資源與技術未能普及,往往僅有公司或專業人員才能進行「設計」、只有工廠才能進行「製造」。如今,透過網路上豐富的知識與資源交流,加上新科技工具的輔助,大幅降低了人們「動手做東西」的門檻。這也是為什麼 Maker 運動又被趨勢大師安德森(Chris Anderson)喻為「第三次工業革命」,能為每個人創造機會。

 

Maker 是什麼?

Maker 一詞的興起,得從 2005 年 Dale Dougherty 創辦《MAKE》雜誌以及 2006 年為了販售雜誌而舉辦的「Maker Faire」活動開始說起。

Dougherty 表示,Maker 就是那些熱愛自己動手「玩」技術的人,「他們不一定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或爲什麼要這麼做,他們透過『玩』的方式,去發現這些技術可以做什麼。」「Make for fun」即是 Maker 一詞最初出現時的核心寫照——一群人聚在一起、相互交流、玩出一些東西來。(TED@MotorCity,2011)

「我們天生就是 Maker。」Dougherty 深信,人類擁有喜愛動手創造並解決問題的天性,無論是木工、縫紉或烹飪等皆是 Maker 的多元樣貌。而今,一般大眾對於 Maker 的想像則多與開放硬體、Arduino 以及 3D 印表機等聯想在一起。

 

各國全力支持 Maker 運動

Maker 運動為人們帶來什麼機會?有的人純粹享受將腦中想法化為實體的快樂、也有人從中嗅出商機,將其視為創業的契機。

Dougherty 曾提出觀察, Maker 主要分為 3 種,第一種是入門創客(Zero to Maker),純粹為了興趣去了解工具的運用方法,享受製作的過程;第二種是透過分享、串連與合作,進入了 Maker 社群(Maker to Maker);最後一種則是透過群眾募資或一些商業模式發展服務及產品,進入Maker 市場(Maker to Market),開始創業 。(翁翠霞,2014)

如今,市場上陸續出現 Maker 創造爆紅商品進而創業的例子,如轟動一時的「 Pebble」智慧手錶,2012 年在 Kickstarter 上一戰成名,創下當時最快突破募資目標、且募得史上最高金額的紀錄,成為 Maker to Market 的經典代表。

根據美商國家儀器(National Instruments)在 2015 年發布的「2015 趨勢觀測報告」中,Maker 運動為不可忽視的重大科技趨勢之一。報告中提及,Maker 運動將製造業民主化,創新不再只是億萬企業的專利。(美商國家儀器,2015)

這場從民間興起的 Maker 浪潮,在各地風起雲湧的發展,自然吸引了政府部門的注意,紛紛投注資源或推出新方案,望能鼓勵更多 Maker 投入創業,促進經濟與產業的發展。

其中以中國為甚,在中國 Maker 譯作「創客」,與「創業者」緊緊相扣。2015 年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指出創新與創業將會是帶動中國經濟成長的雙引擎。此政策之下,創客空間、創業咖啡、創新工場等新型孵化空間林立,為廣大創新創業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網路、交流與資源共享空間。 中國大陸國務院常務會更設立國家新興産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支持處於起步階段的創新型企業,總規模達人民幣 400 億元。 (曹常成,2015)

而 Maker 的起源地美國,則從教育領域及企業端切入,欲完善整體 Maker 生態系。2014 年美國前總統歐巴馬舉辦了首屆的 White House Maker Faire,廣邀企業、學生、社區及公民共同參與,希望能結合企業提供 Maker 支援服務,並提升學生成為 Maker 的機會,具體措施包含美國專利商標局提供智慧財產權相關的支援給 Maker 創業、教育部與合作單位在校園裡建置更多創客空間、國家科學基金會將 Maker 相關的研究機會作為重點,推動 STEM 教育及創新等。

臺灣各部會也推出相關的鼓勵計畫,如行政院的「vMaker 計畫」(現由勞動力發展署所維運)讓載著 3D 列印機、CNC 機台和切割機等器材的「Fab Truck」巡迴全臺近 500 所高中職,向學生推廣 Maker 文化;此外,也走入產業,連結「 Maker 1.0」(臺灣傳統科技製造業)與「Maker 2.0」(當今的自造者、創客),藉由競賽的方式讓其相互交流,進一步激發產業轉型與創新創業的發展。還有勞動力發展署在全臺 5 處成立創客基地,整合軟硬體資源,培育臺灣 Maker 創新與創業的能量。

 

Maker 風潮吹進教育界

各國政府在積極發展創客經濟之際,也開始意識到新世代需要的是具備創新及發明能力的人才,而創新與發明正是發生在實際動手做的過程之中。因此,爲培育未來的關鍵人才,許多政府選擇從教育著手,積極推動校園內的 Maker 教育,培養學生動手實作的能力。

臺灣教育部對於 Maker 教育的投入,始於 「2014 年高級中等學校 3D 列印普及培育計畫」,之後逐漸擴大規模,如 Fab Truck 高中職巡迴、技職校院的自造基地以及師培校院的師培自造基地建置;2015 年,新北市政府教育局更率先選定 6 所學校(板橋高中、金山高中、中和高中、新北高工、鶯歌工商、積穗國小)建置創客教室。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則提出「教育創新」10 年計畫,編列高達 4 億美元(約合新臺幣 120 億元)的預算,目標為培養 10 萬名 STEM 老師,鼓勵老師們效法 Maker 精神,將動手實作的專案帶入課堂,提升學生的科學能力。

Maker 風潮除了吹進校園之中,也爲親子教育帶來新的可能性。MakerPRO 創辦人歐敏銓指出,Maker 教育具有啟發意義,隨著數位製造工具的普及,讓家長能夠輕易地在生活中與孩子共同 DIY 製作物品。以往多為家長帶著孩子看書、看影片或者玩玩具,現在還多了新的選擇——與孩子一起「做玩具」,藉此增添親子互動的樂趣,也不失為培養孩子 Maker 精神的最佳機會。

 

Make for need:科技高速發展,Maker 應同步回應在地需求

聚焦臺灣 Maker 發展的未來,民間不乏各類型的 Maker 線上社群、實體空間以及各式活動出現,搭配政府扶植創業以及深入教育的政策,這股由下而上的創新力量,將帶領臺灣的 Maker 走向何方?

隨著科技革新速度飛快,2018 年吸引眾人目光的,便是時下最新的 AIoT、AR、VR、機器人、智慧農業以及智慧醫療等科技。 2018 年於臺南成立的「AI_ROBOT自造社群聯盟大會」便結合最新科技趨勢,由一群橫跨多領域背景的 Maker 共同謀劃成立。

結合新興科技,臺灣 Maker 運動逐步邁向「全球在地化」,以全球最新科技作為解決問題的手段,核心發展則回歸在地的需求,如回應臺灣農業、醫療、照護等議題而生的開源農業、智慧醫療、照護機器人相繼出現。

未來,Maker 的風潮及熱度或許會消退,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讓這股精神的本質以另一種姿態延續下去,善用科技發揮解決問題的精神、結合屬於自己的專業、興趣及觀察洞見,在設計、文創、長照、教育、環境永續等領域,透過實作精神、找尋具有價值的解方。

 


創客知識百科

Arduino:一個開放原始碼的軟硬體平台,是一種互動環境開發技術。2005年由米蘭互動設計學院的教授所設計,讓即使不懂電腦編程的人,也能用Arduino做出千變萬化的專案,比如對感測器作出回應,閃爍燈光,還能控制馬達。
STEM: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及數學(Mathematics)等4個學科的首字母縮略字。
AIoT:AI+IoT,AI為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縮寫,意即人工智慧,是指由人製造出來的機器所表現出來的智慧。IoT為Internet of Things 的縮寫,意即物聯網,是網際網路、傳統電信網等資訊承載體,讓所有能行使獨立功能的普通物體實現互聯互通的網路。AIoT 意即將人工智慧結合物聯網,能驅動更多智慧應用,如無人商店、無人機送貨、刷臉支付、商用導覽機器人等,都是目前AIoT的應用實例。
AR:Augmented Reality 的縮寫,意即擴增實境,是指虛擬元素藉由投影或是攝影機投射在現實當中,讓螢幕上的虛擬世界能夠與現實世界場景進行結合與互動的技術。如2016年火紅的「Pokémon GO」便是一款運用AR技術的手機遊戲。
VR:Virtual Reality的縮寫,意即虛擬實境,也就是接近現實的虛擬環境。裝置利用電腦技術模擬出一個高擬真的3D空間,讓使用者身歷其境,產生如同在現實中一般的體驗。


參考文獻

TED@MotorCity (2011),Dale Dougherty:我們都是製造家。檢自https://www.ted.com/talks/dale_dougherty_we_are_makers?language=zh-tw#t-453281 (Mar. 27, 2018)
翁翠霞 (2014),翻轉觀念,翻轉產業~《Maker自造世代》放映座談會後報導。檢自http://webap.rsh.ncku.edu.tw/rshepaper/column_article.php?cid=12&scid=382 (Mar. 27, 2018)
National Instruments (2015),NI Trend Watch 2015 Explores Internet of Things Impact。檢自http://www.ni.com/newsroom/release/ni-trend-watch-2015-explores-internet-of-things-impact/en/  (Mar. 27, 2018)
曹常成 (2015),論文研究:從創客運動到創業,成功關鍵因素之研究。檢自104年度經濟部科技專案跨領域科技管理與智財運用國際人才培訓計畫 (Mar. 27, 2018)

分享到社群

vMaker編輯部

歡迎各界朋友投稿你的maker故事,不論是個人作品、創客觀點或是創客的經驗分享,我們都十分期待能聽到您的分享。 投稿請至:contact@vmaker.tw

This site or product includes IP2Location LITE data available from https://lite.ip2locati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