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的「新北自造座談會」中,就要來談談作品走向市場時會遇到的各種難題,讓我們來一一剖析各種潛藏的疑難雜症,尋找解決良方吧!
設計不等於製造,過於花俏不可靠
MightyNet 的創辦人 Ray 一開場就點出了將創意化為作品時最重要的難題:不懂硬體。雖然腦中有許多天馬行空的想法,卻因為不懂製造的原理原則,而使得作品產出困難,常常讓人大喊:
「Hardware is hard.」
他提到,新創公司通常會遇到兩難點:
- 整合難:不同領域有不同的業務障礙,如果彼此不了解,可能造成整合上的困難。
- 規模控制:規模的大小不同,所潛藏的風險自然也有所不同,如果一開始沒有做好評估,很可能一步錯、步步錯。
同時,Ray 也用了一些案例說明,有時募資太成功,反而容易導致最後的失敗。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狀況呢?因為許多行銷團隊並沒有跟工廠對接的經驗,導致設計過於理想、無法實行。各位 maker 們應當謹記:
「設計不等於製造。」
同時,真正的需求才是最重要的,不要執著於過於花俏的外觀或噱頭,以免本末倒置。
至於要如何成功做出商品?首先,要有「對的想法」,而後要實際「做出來」,最後才是「知道如何行銷」,三項缺一不可。
你自己,才是最有效的投資
現代數位技術越來越進步,也連帶著降低了許多人事費用,而我們該如何面對這樣的浪潮呢?WKidea 威力康創辦人康仕旻認為,應該要投資自己,才能創造競爭力。
如果使用過去的傳統工法,光是加工一個木製手機殼就需要多個步驟,需要精準裁切邊框、對齊開口、相機孔位加工等等,如果在這漫長過程中稍有錯誤,便是失敗。不過,如果採用新的數位生產方法,軟硬結合、創意無限,只需要透過三維建模、程序撰寫,最後再進行數位加工即可,大幅降低了時間和生產成本。
此外,這樣的數位化更能提高原木利用率,這是因為,傳統木工僅能利用大型板材、無法加工小型板材,反之,數位化生產更加環保,也能在木材中尋找更多附加價值。畢竟,
「木頭成長千年才與你相遇,要好好對待它。」康仕旻如是說。
為製造而設計,可行性是重要目標
工業設計師陳志和(阿和)為大家說明了 DFM (Design for Make) 的概念,究竟什麼是「為製造而設計」呢?阿和認為,應當要能量化、移轉和驗收。正因如此,在設計時使用正確的語言和圖檔非常重要。
阿和說,在做競爭者分析時,要了解對手制定各項規格的原因,而設計體驗流程應該要從「感官吸引」抓住消費者的眼球、「不須思考」就能讓消費者理解產品的美好,最後「引起共鳴」讓消費者渴望購買商品。
此外,設計時也可透過情境式的故事設計,並嘗試了解使用者的模式和歷程,以同理心去進行設計。
另一方面,設計產品時也要考量「可行性」,除了尋求專家給予的量化指標,更要綜觀全局,也可以利用大數據去進行相關分析。
阿和喜歡挑戰自我,平常接案的標準無他,就是嘗試接觸自己沒做過的東西。他說,自己最大的夢想是希望有一天,身邊的東西都是自己做的,他也引用了一句話送給大家:
「只有累積,沒有奇蹟。」
沒有第一次就成功的設計
當我們嘗試將想法化為實際產品時,通常會面臨各種挑戰,美鈦國際創辦人游明熏 (Dennis You) 便直言,很多產品不會一次成功,就如世界知名的吸塵器 Dyson 當初在開發時,曾在 5 年內製作了 5127 個版本,才在最後獲得了成功。
根據他在對台灣產業的觀察,他相信我們的生產已經在轉型,不需要再以價格競爭,因為沒有優勢。至於要如何從無到有地開發出一項產品呢?基本有以下六個步驟:
概念→概念驗證→工程驗證→設計驗證→量產驗證→量產
發現了嗎?在真正將量產之前,要反覆經過多次驗證,並不是一蹴可幾。
Dennis 也提醒到,若要開發一項全新概念的產品,一定要注意從內而外「inside out」先從硬體內容著手,不用一開始就想打造漂亮外觀;反之,如果是想要做銜接產品,再由外觀主導。
運用雲端平台,降低生產阻礙
新呈工業副總經理陳泳睿用自身經驗告訴大家,很多 maker 在一開始會想要做「少量多樣」的作品,這並不是無法達成的事,但常常在溝通時遇到障礙。
不過,現在我們已經不需要像過去一樣外包生產,其實可以利用線上設計平台,直接在雲端修改設計,設計完成後代工廠就能立即生產。
謹慎規劃、放膽執行
在最後的座談時間,Dennis 提到現在的天使資金尚不夠友善,環境對硬體新創的支持度還能再提升。
而在軟體部分,康仕旻則認為台灣有許多優勢,巷弄間隨處都能找到富有經驗的老師傅,只要肯用心求教,就能有所得。而現在的軟體其實對使用者越來越友善,而且許多都是免費使用的。
至於就讀工業設計學生是否可以勝任專業人士,在場的幾位都認為可以盡力去嘗試、利用實習或接案來累積經驗,Dennis 更說:
「只要願意做到狂熱,你就有資格去做這件事。」
不過,就算充滿熱情,也別忘了「資金」可說是創業時最重要的一環,在創業時一定要設定下限、妥善規劃備用金。在此同時,也不能僅用一頭熱地執著在自己想要做的東西,而是要想想你做的東西消費者會不會買單,「要思考價值而非價格」。
聽完了大家的分享,你有沒有什麼收穫呢?但願大家在產品製作乃至於創業時,都能記得這些小提醒,讓過程更加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