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一直在臺灣經濟中佔有重要的角色,然而,隨著產業轉型、人口結構改變,從事農業所要面臨的挑戰也隨之而來。在 9 月 18 號的晚上,讓我們來到位於「臺灣糧倉」嘉南平原的胖地 PunPlace,一起來聽聽,要如何使用「FarmBot」讓耕作變得更容易。
開源精神,打造友善農業
既然要來談 FarmBot,就一定要先說說這是什麼。它其實由一位美國加州的工程師 Rory Aronson 所發起的專案計畫,目的在於避免大量農藥噴灑和過度土地開發,同時利用開源的精神,讓大家得以依照自己的需求在自家後院種植作物,以減少不必要的食物浪費。
而在臺灣,其實也有農業機器人的社團「Farmbot Taiwan User Group」,而這次的 vMaker 小聚便邀請到了 FBTUG 的資深夥伴,同時也是綠舟農場的負責人陳柏宏來分享自己使用 FarmBot 的心得。
FarmBot 的本質精神是開源,所以能在網路上找到結構圖,除了可以跟計畫發起人購買整套機具,也能依照需求進行組裝,而它的主要零件包含:
- Raspberry Pi
- Arduino Mega 2560
- NEMA 17 步進馬達
- 鋁製滑軌與龍門
- 感測器
- UTM主體與工具
至於組裝零件要去哪兒找?陳柏宏表示淘寶是個好地方,除了種類齊全,價格也較為便宜,在嘗試組裝的過程中消耗了也比較不會心疼。
陳柏宏分享到,使用 FarmBot 最主要的優點是可以節省人工和時間,終極目的是希望農夫可以「邊聊天邊知道農場狀況」,它能改變並簡化原本的繁複工作程序,藉此減少工作時間、提高生活品質。
藉由各項感測器,可以監控土壤溫濕度,並依照數據進行智能化灌溉。而為了要能符合不同農場的需求,模組化可說是必須的,讓使用者可以選取自己所需的部分,打造出專屬於自己農場的 Farmbot。
邊做邊學,未來無限可期
分享完自己目前在開發使用的 Farmbot,現場的參與夥伴都十分熱情地提出了問題,比如說:「使用 Farmbot 能不能提高產能?」陳柏宏笑著說,目前自己在使用的時候並非以提高產能為主要目的,主要是為了減少人工;不過未來是不是也能同時提高產能,那就很難說了。
另一方面,也有人問到摘採方面的問題。陳柏宏再次強調了模組化的重要性,比如說:甲在種小黃瓜、乙在種彩椒,各自訓練好模型之後,如果下次要改種對方的作物時,就可以直接使用對方的模型。至於一些較為脆弱的蔬果,例如草莓等等,可以用更加柔軟的夾具去進行採摘,不過他自己現在也正開始學習,所以對於技術是否成熟無法斷言。
而說到蔬菜採收,現在的方式比較偏向機器一刀砍,再由人工採收。陳柏宏說,如果想要能機器砍、機器收,那可能需要在一開始種植時便預先設計規劃,讓機具得以在農地裡移動,但這相對需較更大幅度、更全面的規劃。
至於山坡上的種植能不能使用 Farmbot 呢?陳柏宏提到需要著重處理兩件事情:輪子、扭力。是否能找到適合窄小農地間行進的輪子和機具要有足夠的扭力可能都是要反覆測試的。
- 如果你對 Farmbot 的開發和應用也有興趣,歡迎到臺灣的公開社群去交流喔:「Farmbot Taiwan User Group」
參考資料:
- 【台版FarmBot計畫】打造自動化農場! MakerPRO 2017.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