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面對創業重重挑戰,如何找到正確的路?──2018桃園新創嘉年華 科技論壇紀實(下)

  • 文/淨妍

在下半場的「新創的困境與挑戰」主題中,首先邀請到台大創創中心執行長曾正忠,根據他的多年經驗,分析新創團隊會遇見的難題,也分享台大創創中心如何對症下藥地幫助他們。

曾正忠在台上分享他的經驗。圖/淨妍攝

為何要成立垂直加速器?

「相對於我十幾年前開始做創投,台灣的新創生態已經改善很多了。」曾正忠開場便如此說明。

很多人都知道,台灣以前的產業結構是以代工生產  (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 原廠委託設計代工  (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 為主,對成長策略、目標客戶等執行方式比較沒有概念。

而台大垂直加速器的成立,就是為了將大企業帶進新創圈,除了輔導新創,也提供場域、輔導,幫助新創完成驗證,使垂直加速器成為他第一個客戶、投資人,同時大公司也可以藉此成長。

將市場需求放在前頭,別愛上自己的的產品

曾正忠給新創團隊的第一個建議:不要愛上你的產品。許多新創團隊都對自己的產品有熱情,但這是不健康的心態,如果覺得自己的小孩最棒,而看不見客戶需求,容易被取而代之。

調查顯示,新創團隊會失敗的原因,其中 42% 是因為沒有市場。對新創公司來說,只要猜錯 1、2 次市場需求就可以關門了,尤其現在很多新創團隊都是採用新技術,如 AI、區塊鏈、物聯網等,這些新技術更需要找到落地的運用,趕快驗證客戶需不需要,因為產品開發需要耗費的金錢相當可觀。

如何做好產品驗證?

並不是說找到痛點、想出解決方法就一定賺得到錢;以醫療產品為例,使用者(病人)與購買者(健保局)是不同人,所以醫療產品的開發需更謹慎評估市場。有一個迷思是:

在募資平台上取得成功,代表產品已經完成驗證。

這是錯誤的觀念,因為群募的支持者多半都是喜歡玩新鮮東西的人,並不一定代表他們是真正的產品需求者。

曾正忠建議新創團隊驗證時,可以做一個簡易的產品網站,觀察是否有人願意購買,或著可以訪談、做問卷,如果反應良好,那就是驗證成功。但有許多團隊不知道該如何驗證,或是不會解讀蒐集到的數據,這時候就需要有經驗的導師進行輔導,或是參加媒合會尋找外援。

三個產品領域的交流對談

畫面由左至右為林熒洲、闕隆一和陳梓凡。圖/淨妍攝

曾正忠先生的短講之後,接著邀請到程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林熒洲、台灣愛淨節能科技有限公司執行長闕隆一,以及格蘭數位有限公司共同創辦人陳梓凡分別上台介紹各自的公司理念。

程捷科技以制約理論為基礎,透過智能筆來改善使用者坐姿、握筆姿勢,避免孩童深度近視狀況;台灣愛淨節能科技開發商用省電節能設備,用以節省中央空調、熱水、照明等設備耗費的能源、金錢;格蘭數位有限公司則是台灣、越南的合作團隊,利用 VR/AR/MR 內容製作,提供房地產銷售模型。

接下來進入林熒洲、闕隆一和陳梓凡的交流對談時間。林熒洲說明:「把某件產品改良,那不叫創業,那叫做生意。」他也建議,如果對創業有興趣,可以離開台灣到中國大陸、香港、新加坡等地方看看,觀察他們的創業環境與創業方式,因為台灣的創業環境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趨向保守 台灣與中國大陸、東南亞的創業生態差異

比較台灣和中國大陸的創業圈,可以發現中國大陸很敢投資,台灣則趨向保守。創投可以分好幾輪:天使輪 、種子輪、A 輪 、B 輪,越往上投的錢越多,但對新創公司的要求也越高。

中國大陸在投天使輪的時候,光是有想法就願意投資了;但反觀台灣的天使輪,卻是用 A 輪的角度,也就是說新創公司已經有營收了才願意投資,但投的卻仍是天使輪的錢。在台灣,天使輪頂多 100 萬台幣,而中國大陸的天使輪是 500 萬人民幣(約台幣 2200 萬)起跳。

由於東南亞起步得比較晚,使得台灣跟東南亞的情況差很多。以印尼為例,他們完全沒有經過個人電腦,而是直接進入到智慧型手機的時代,因此對新事物的接受度非常高;反觀台灣的新創公司在推展業務範圍的時候,都不會先提到人工智慧、物聯網、區塊鍊鏈等「可怕」的名詞,而先說明產品的好處,否則很容易先入為主地被否決。

面對未來的創業生態 孩童該如何準備?

台下一位新創公司的業務提問,是否可以給新創團隊一些尋找目標客戶的建議?陳梓凡表示,他當初是用「比較笨」的方式,把台灣所有的房地產名單列出,挨家挨戶地拜訪,在不斷被拒絕的過程中學習;聽到他的努力,台下聽眾發了出低低的驚呼。林熒洲則建議可以加入青商會或公會,藉此認識老闆、業務,累積人脈、公司知名度,自然會有機會找上門。

觀念教育應該從小開始。圖/淨妍攝

而另一位國小教師則針對孩童如何面對未來的創業生態,希望可以得到建議。綜合三位講者發言,他們認為時代變化很快,學技能不一定有用,責任感、對學習事物的熱誠才是教育中最重要的,而觀念教育應該從小開始,讓他們自由發展興趣,而非強加束縛。

分享到社群

vMaker編輯部

歡迎各界朋友投稿你的maker故事,不論是個人作品、創客觀點或是創客的經驗分享,我們都十分期待能聽到您的分享。 投稿請至:contact@vmaker.tw

This site or product includes IP2Location LITE data available from https://lite.ip2locati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