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圖 By Fabrice Florin @flickr,僅為示意與此次活動無關
- 文/旻諭
第六屆 Maker Faire Taipei 在 11 月初完美落幕,而在現今大力提倡 STEAM 教育的時代,讓我們瞧瞧這次有哪些有趣的創客完美體現了 STEAM 教育的內涵?
- 想一窺今年 Maker Faire Taipei 2018 有哪些酷炫的參展團隊?可以先看這篇:活動紀實
現在,讓我們為你隆重介紹兩個創客團隊:發明家爸爸±玩和臺北市文山區萬福國小師生。
主題式教學,從幼兒時期培養孩子 Maker 精神
發明家爸爸林岳希望能透過主題式、開放式的教學,帶領從幼兒園到小學二年級的小朋友一起做出各種好玩有趣的玩具,培養孩子自主觀察、思考並解決難題的能力。

發明家爸爸在會場帶著孩子動手做作品。圖/取自發明家爸爸臉書
林岳發明的各式教學玩具中,幾乎都是拿生活中可以取得的物品當作製作材料,讓我們瞧瞧他為小朋友設計了哪些有趣又容易上手的玩具:
超合金迴力車:不只是組裝,要觀察、推測、解決問題!
林岳總是希望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小朋友「主動觀察」的能力。在課堂教室中,林岳不會直接發給小朋友一組固定的材料。「桌子上就只有不同的玩具樣品給小朋友看,小朋友從中挑選哪個玩具,就要自己研究做玩具需要哪些材料。」
以這個超合金迴力車來舉例。當小朋友想自己做一個迴力車,林岳總是先引導小朋友思考:「這個要怎麼做呢?你先看一下!」
這時候小朋友就會開始觀察,「要瓶蓋、紙盒、吸管、竹筷!」,接下來孩子就要在教室中自行蒐集需要的材料。林岳說:「如果材料由老師直接給,就侷限了孩子好像只能拿這些來做作品,每個孩子做出來的東西就都長一樣。」
林岳說:「當孩子自己從零做出一個可以正常運作的馬達玩具,他們下次拿到市售的馬達玩具車的時候,腦裡就有畫面,了解馬達玩具車裡一定有電池、減速機等等,而不是只是一個黑盒子。」
無限多泡泡製造機:利用現成材料,打造意外美好
一天,林岳在家中的浴缸倒下起泡劑,製造許多美麗泡泡。當泡泡沒了,女兒跟爸爸撒嬌:「把拔幫我攪伴泡泡!」此時,林岳決定帶著女兒一起解決問題:「那我們來想想看有沒有辦法來做很多很大的泡泡!」
林岳把蓮蓬頭接上打氣的馬達,跟女兒說:「你幫我拿著它(蓮蓬頭),你幫我看看這樣會不會有風吹出來。」「有,有風吹出來!」「那你幫我放進水裡面,看有沒有泡泡!」看著整個浴缸裡,美麗的泡泡如火山噴發般不斷冒出來,父女倆玩得不亦樂乎!
林岳分享自己製作「無限多泡泡製造機」的目的,除了讓孩子開心玩起泡劑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讓孩子有參與感,「我怎麼把這個家裡現有的物品結合,變成一個製造泡泡的裝置?」讓孩子一起參與整個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給孩子一個最好的示範。
想要培養小 Maker,爸媽就來一起動手吧!
身為擁有一個可愛女兒的爸爸,林岳分享自己在教學現場的觀察:「如果家長比較懂得動手做,孩子遇到問題也會比較有這種概念。」而林岳接觸孩子的時間只有每週一兩個小時,相較之下家長接觸孩子時間長許多,若能在家庭生活中主動解決問題,孩子會大大受到影響。因此林岳十分鼓勵家長假日時帶著孩子一起動手做,如做蛋糕、換燈泡,讓孩子幫忙拿工具或螺絲,一起參與過程,孩子便不會覺得解決問題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跨領域教學,用燈說出在地的故事
逛完發明家爸爸的攤位之後,在不遠處有一大片很吸睛的藝術作品:臺北市文山區萬福國小的「故事燈」。
- 讓我們 Zoom in 來細看每個紙箱裡面是甚麼:
仔細觀察,可以發現每個紙箱中都有一個以減速齒輪驅動的旋轉圓盤,每個圓盤上黏貼三個精彩的故事投影片。萬福國小的美術老師說:「故事燈的構想源自於古典電影底片輪放的概念!」
萬福國小近年來致力於將社會、自然、藝術與人文領域的結合,讓學生從實作中同時學到跨領域的知識。以故事燈而言,自然老師透過講解故事箱中的光源照射透明投影片,再映在描圖紙上的過程,帶領小朋友觀察與記錄光影在箱體內投影變化。
而投影片上的故事哪裡來?萬福國小的小朋友透過田野調查、實地採訪社區或家族的故事,把蒐集到的故事紀錄在投影片中。孩子製作故事燈,不僅能讓他們開始認識家附近的歷史建築與故事,也貼近孩子與家中長輩的距離。
- 想了解更多故事燈的製作細節?可以看看這篇:〈【佈置】Story Light 故事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