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沒有不可能的 Maker Faire Taipei:實踐、交流、創意通通在這裡了!

Maker Faire Taipei(以下簡稱為 MFT)在今年走入了第六個年頭,成為台灣最具指標性的 Maker 活動,在展場中,只見所有的 Maker 都使出渾身解數,想盡情展現自己。不過,要舉辦這樣一場活動可不是件容易事,讓我們走入展覽的幕後,偷窺一下各種辛酸血淚吧!

需求多元,居中溝通是門學問

MFT 最主要的訴求便是:「所有人都有機會成為 maker」經過了多年的累積,他們的成績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讓產、官、學各方的代表樂意與之合作。不過呢,各個單位自然有各自重視的內容和領域,對整個活動的期待重點自然不同:教育內容、產業連結、創意思考、經濟價值、對於國際交流……種種面向不一而足。

這時,身為主辦單位便要負責溝通的角色,協助參與的各方維持良好的關係,讓大家得以互動,這便是最大的目標。事實上,MFT 更像是一項精神指標,主辦單位相信:先養成文化,才會激化下一步的行動。

需求多元,居中溝通是門學問。圖/Pixabay

另一方面,資源的整合也是困難重重的部分。舉例來說,在花東地區有許多教師持續進行第一線的創新教育,他們很早為了支持在地的家庭、文化,就開始自行研發相關教案。但是,這些精彩的教案內容,如果要參展可能就會面臨經費的限制。

而 MFT 所要做的,便是開拓場域,讓大家得以在這一期一會的場合中進行合作。像這次會場中十分引人注目的作品──「藝術科學火山」,便是非常成功的資源整合案例。這是由 LIS 線上教學平台Crayola Taiwan 繪兒樂所合作的作品,不僅讓科普結合了蠟筆藝術,也和 Maker Faire 的核心精神相符。

說到了核心精神,與「買/賣」為主的展會大有不同,在MFT現場。但其實不是的,在MFT現場,如果你的東西不夠有趣、不夠「Maker Faire」那攤位可是很有可能會冷冷清清,對此,主辦單位可是概不負責喔!來到了這裡,當然就是要拿出看家本領,讓東西好玩、有趣,才能吸引他人駐足。

而除了要解決各種期待的落差、實現資源整合,這幾年主辦方也開始面臨最實際的經濟困難,那就是:科技業的贊助減少了,對此,只能苦笑著說「痛感很強烈」。Maker 運動有很多內容跟開發板有關,因此過去有些大廠願意進行投資。不過,由於廠商們主要追求的是嶄新的技術內容,所以如果在別處有經費支持或是新的角度,那廠商就有可能選擇轉移目標。

人人都能是 Maker,只有不肯、沒有不能

除了廠商可能會轉移目標外,Maker 圈本身其實也正在尋找新的方向。

現在 Maker 相關的活動、課程很多,剛接觸這領域的人,可能會覺得一切都很新奇。不過實際上Maker 運動已經走了許多年,參展的群眾也漸漸有了自己的形狀。偶爾在聊天時,會感受到 Maker 存在著一些憂慮,不太確定之後會變得怎樣,也不知道運動還能繼續走到哪兒?之後要如何再繼續往外觸及,都是需要努力經營的部分。

其實,台灣的 Maker 仍是充滿能量的,很多團隊在多年耕耘下也做出了讓人印象深刻的成績。這次的展覽主軸「只有不肯沒有不能」可說是一種期待,讓各種人都覺得自己可能成為 Maker,同時,也希望能讓民眾看見 3D 列印那些表象以外的東西。

在這一次的展覽中,我們可以看見許多重要的議題,像是 Skills for U 便帶來了技職教育的角度,嘗試用技能與社會對話。教育、創新這些議題都有許多單位表態重視,眾口云云中, MFT 風格獨具地走出了新的一條路,他們做的不只是鼓舞,而是要告訴你:去「動手做」吧!

不將議題僅僅停在「訴求」的層次,而是再往前一點,走向「實踐」,便是這個活動希望達到的最大的特色。

人人都是Maker,去「動手做」吧!圖/Pixabay

明年,讓我們相約再見吧!

MFT 相信,只要「交流」就能夠碰撞出新的東西。比如說雜學校、新一代等等展覽,都有許多年輕人做出不錯的作品,也有很多 Maker 是這些展覽的常客,但這些參展單位卻不一定知道 MFT 在做什麼,那麼就讓他們互相認識、互相了解吧!MFT 正在做的,便是提供一個更大的交流平台,注入活水、讓跨世代交流。如此一來,即便主辦單位本身沒有說出特定的話,我們也能聽見眾聲喧嘩。

說到對於展會的期待,最重要的應該是「明年還能再相見」,新創團隊的存續並不容易,如果今年讓人眼睛一亮的團隊能在未來一屆又一屆地參加、成為熟面孔,那大概便是最值得讓人高興的事吧!

分享到社群

This site or product includes IP2Location LITE data available from https://lite.ip2locati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