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Maker Faire 怎麼來?一切都還得從《Make》雜誌談起

今年的 Maker Faire Taipei 圓滿落幕,讓大家見證了來自各種領域的 Maker 能量。自從 2012 年到現在,Maker Faire Taipei 已經舉辦了六屆,你是否曾經感到好奇,這活動背後的推手究竟是誰呢?其實,這個活動是由《Make》國際中文版雜誌所獨家代理舉辦的。

Maker 運動始祖,讓大家看見自造的力量

由於許多讀者自己本身就是專業 Maker,非常需要最新的資料,比如說前幾年很夯的電影《絕地救援》,也成為題材之一!圖/IMDB

《Make》雜誌最初是在 2005 年於美國發行,而後於 2006 年舉辦了第一屆的 Maker Faire,隨即在世界各地掀起了一陣風潮。而由台灣發行的《Make》國際中文版也承襲了原雜誌的精神,不僅以平面及網路媒體推廣 Maker,更舉辦全台指標性的線下實體 Maker 活動。

由於是代理,國際中文版的內容大多是依循美版,其中有些固定專題,例如 3D 列印機具評測、開發版選擇指南等等。總編輯顏妤安分享到,由於許多讀者自己本身就是專業 Maker,非常需要最新的資料,以便在創作時擁有更好的選擇,因此,開發版和數位製造一直都是雜誌中兩大最熱門的實用主題。

另一方面,當一些像是虛擬實境等新興的火熱議題出現時,編輯部也會適時做出調整,比如說前幾年很夯的電影《絕地救援》,編輯部就全力趕工,讓新潮內容無時差。

報導在地創作,分享從無到有的感動

為了忠實呈現內容,《Make》國際中文版會花費很多心力在翻譯和校對上,但這不表示雜誌就完全沒有跟本土相關的內容。顏妤安聊到,有一期的主題是:「生物駭客的瘋狂實驗」,因此編輯部特別採訪了科普漫畫家阿賊,讓讀者了解到台灣其實也有可以連結的地方,同時,這樣跨領域的策題,也吸引了一些本來不熟悉 Maker 的客群。

另一期「跟著社群玩自造」,編輯團隊則特別拜訪了台灣在地的自造社群,為讀者仔細介紹了 FabLab Taipei 團隊過去所創作的「巨創金剛」專題,不僅讓大家更加了解這個大型創作物背後的故事,也令人看見社群結合的力量。只是,由於雜誌的風格一致,所以這些在地化內容和美版的內容十分和諧地交織在一起,常常讓人分不清呢!

超大型的「巨創金剛」,製作的過程中可是藏有不少故事呢!圖/vMaker 資料圖片

當然啦,台灣也有許多本土 Maker,像是隱於師大巷弄間的「綠點點點點」,便從修理故障家電開始,不僅解決了生活上的難題,也在各種活動中達到了社區營造的美好願景。雖然,在那兒的成員不見得會將自己定義為「Maker」,而只是單純把這些當成生活的一部分;但事實上,他們就是在做與 Maker 一樣的事情。而雜誌能做到的,就是讓其他 Maker 知道還有這樣的一處地方。

「綠點點點點」在做的事情,其實跟我們之前介紹過的「維修咖啡館」很相似喔:https://vmaker.tw/archives/27258

另外一個讓顏妤安印象深刻的採訪經驗,便是打造枋山郵局伯勞鳥公仔的雷神藝術工作室創辦人──洪瑞良。原來,遠在他還沒有這麼知名的時候,《Make》國際中文版就已經採訪過他了。洪瑞良分享了自己在缺乏資訊的情況下,是如何在新堀江商圈一間一間詢問、購買材料的艱辛歷程。這樣從無到有的精神,真的很令人佩服。

熱潮過後,熱情不滅

3D 列印等數位製造工具在過去幾年備受推崇,現在已將重點從關注機器本身,轉移到更深的應用層面。圖/Pixabay

總編輯談到,其實在各種訊息都還不普及的時候,就已經有一群 Maker 嘗試著找材料、找工具、找資訊,洪瑞良的故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顏妤安認為這真的是非常令人感動的事,因為這也代表了:Maker 活動真的不是靠炒作才存在的。

在雜誌工作的這段時間裡,顏妤安也有些自己的觀察和體驗,她認為,像 3D 列印等數位製造工具在過去幾年備受推崇,而今熱潮已過,許多看熱鬧的群眾散去,但它的重要性其實並未因此而降低。反之,真正在乎的人,已將重點從關注機器本身,轉移到更深的應用層面,雜誌所在做的,就是跟著 Maker 們一起思考:要如何改造、應用,並將它活用於專題之中。

顏妤安說,其實《Make》國際中文版收到的投稿十分踴躍,來稿者的年齡從國中到大學都有,而許多新型態教育的學校也會關注雜誌。這些種種自造能量,將會推著雜誌繼續向前,讓有需要的人可以馬上接觸到入門資訊。

未來,雜誌將跟著趨勢提供資訊讓大家得以比較,希望能跟大家一起走向「製造民主化」的最終目標。

分享到社群

This site or product includes IP2Location LITE data available from https://lite.ip2locati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