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Maker本年度最後一場創客小聚在台中逢甲大學登場了,這次vMaker邀請到逢甲建築專業學院的沈揚庭副教授,在創作能量豐沛的逢甲夢種子創客基地與參加者們分享「創客的城市游牧!」經驗,探討自造文化與空間思維的關係。
何謂Maker精神?
沈揚庭老師進入逢甲大學任教後,即開始接觸學校創客發展的領域,平時教學也經常會把創客精神與經常使用的技能融入教學之中,例如舉辦3D工作營、設計思考實作坊…等,那麼何謂創客精神呢?沈揚庭在一開始就向參與者們提問,想聽聽大家對創客的想像與定義。
現場參加者身分多元,有木工工作者、電子工程師、動畫系學生、建築系學生、也有家庭主婦,大家對於創客精神的想像包含「DIY精神」、「動手解決問題」、「創作作品」等,沈揚庭說其實創客精神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解讀,就他本身所處的教育場域來說,要讓學生們了解何謂Maker,並不能只是在台上教學、台下聽講的關係,而是老師與學生一起討論想透過什麼創意、解決什麼問題、然後一起捲起袖子下去嘗試,不論成功與否,過程都會有收獲,體會到賈伯斯跟比爾蓋茲都經歷過的「車庫文化」精神。
人的價值與第三波工業革命
討論完大家想像中的Maker樣貌,沈揚庭接著談到科技發展與創客運動即將為社會帶來的改變,從18世紀工業革命開始的大量製造、工廠生產線、作業員各司其職…到現在工業4.0的人工智慧、生產線全自動化、許多工作將被機器取代的時代,大家開始探討的是「人」的價值在哪裡?沈揚庭認為「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設計思考、資源整合、動態的思維發想,是目前應該著重的能力,科技則是協助完成人們實作最後一哩路的手段。
他形容目前的創客運動為「第三波工業革命」,也就是解構工廠,生產平民化的時代,例如3D列印的發展、人們已經可以在家中用便宜的方式製作出立體模組、嘗試各種結構組合,隨著科技發展,Maker運動也越加蓬勃,未來「生產」這件事已不再是工廠、廠房的專利。
創客的城市游牧計畫
沈揚庭在學校中帶領學生參與過許多設計思考的創客工作坊與空間計畫,其中一項專案是台中的雙水亭游牧計畫,為期兩個月的時間,以工作營的方式與學生一起搭建起多功能的都市休憩空間,並嘗試讓這個裝置在城市中移動,觀察它在游牧過程中與人們的互動、以及作為公共空間的使用模式,這是他很喜歡的創客文化的展現方式。
沈揚庭總結,他在校園推廣的創客運動有四個大方向,包含「善用科技、設計思維、開源共享、社會實踐」,在創新過程中不能忘記科技帶來的方便性、並動手實現自身透過設計思維發想的創意、而獲得的經驗與啟發一定要抱持開放的共享態度進行跨域合作,最後的核心再回到社會問題的實踐上,開創未來更有益的生活型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