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最適合Maker的展覽,快來一起「敲敲打打動手樂」!

說到博物館,很多人心中浮現的畫面都是栩栩如生的標本和詳細的說明牌,但如果走進科教館的「敲敲打打動手樂 Have Fun in Tinkering」特展,你會看到令人耳目一新的景象:處處充滿難掩興奮的討論聲、工具器材的敲擊聲、實驗成功的歡呼聲……

究竟,是什麼樣的展覽居然能這麼好玩呢?vMaker 為大家獨家專訪到規劃本次特展的科教館「跨域策展小組」組長林怡萱小姐,來跟大家說說這個神祕又有趣的展覽。

為什麼這個展覽會充滿這麼多笑聲呢?讓我們去一探究竟吧!

誰這麼大膽!居然敢在博物館敲敲打打?

這次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舉辦的特展──「敲敲打打動手樂 Have Fun in Tinkering」發源自舊金山探索館 (Exploratorium) 的敲敲打打工作室 (Tinkering Studio)。

舊金山探索館可說是新型科學博物館的典範,非常強調「動手做」本身的樂趣和在過程中所獲得的學習。在探索館中,沒有人會絮絮叨叨地「教」你科學,而是放手讓大朋友小朋友「玩」出科學中的各種原理概念。

其中,他們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便是擁有「展品研發的能力」,不僅有自己的工廠,還會獨立研發出自己的作品,讓觀眾、藝術家、設計師、教育人員和科學家,共同投入到探索館的經營當中。這樣的概念翻轉了科學博物館過去所提供的活動,也讓科學展覽有全新的可能。

這次我們別再「教」科學了,來自己做吧!

六大主題,激發各式創意

這次特展中共規劃了六大主題,分別是「塗鴉機」、「風管與飛行器」、「快樂城市」、「彈珠機」、「光影遊戲」與「連鎖反應」。展場規劃為開放的設計,每個主題都有各自的區域,讓大家都能隨意走走、瞧瞧別人在玩些什麼好玩的作品。

光聽名字,這些主題已經令人浮想聯翩,它們的有趣之處正是這份無拘無束。舉例來說,「連鎖反應」會讓參與者可以分組或個別創作各種機關,甚至於最後可以全部再連結在一起。而為了好好連結各種裝置,需要完成出一個又一個的電路迴路,不過,這些迴路不同於課本上那千篇一律的線路圖形,往往由錫箔紙等日常隨手可得的材料組成。

林怡萱笑著說,這完美體現了「把你熟悉的材料,用成不熟悉的用途」(Use familiar materials in unfamiliar ways.)

在這一系列的機關中,你找到了多少生活中常見的素材呢?

跳脫熟悉材料的範疇、使用不同的媒介,這樣的變化對於參與者是種很好的刺激。當使用者太習慣於使用電線來完成電路,而使用到錫箔紙等導電物質時,才會引發進一步的觀察:不一定要用電線,能不能導電完全取決於材料本身的特質。

這一系列的活動都設計讓參與者自己體驗、觀察以得出自己的結論。為什麼不直接告訴參與者呢?因為,當避免了說教而選用趣味的展現方式,可以讓一般人對於學習不再害怕;同時,因為這些材料既實際又好玩,不像電線那樣抽象,更能引起大家的學習動機。

林怡萱便分享到,有許多小小孩多次測試下,純靠實作打造出了很複雜的系統。當然啦,做出厲害的東西並不是最重要的目標,而是要讓學生覺得有趣、可以利用材料幫助他達成想要的目標;如此一來,當孩子進入學校時,或許就不會覺得實作、科學甚或是 STEM 是限制給聰明人的特權或升學的武器。

放手讓孩子自己試試,說不定他們會做出意想不到的東西。

另外,這裡也成為讓大家發揮創意的地方。「創意是什麼?」一千個人心中或許有一千個答案,但林怡萱認為,創意其實不一定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透過交流,在過程中獲得突破和進展;她相信,透過合作和討論可以有更多的學習。

開放設計,享受研發的過程

為了要讓大家盡情揮灑創意,「敲敲打打動手樂」的教案設計十分的開放,當進入這個空間時,不需要量化所做的嘗試、不會有人為你的作品打出分數。參與者來到這裡,只要根據自己已經會的製作方式、加上在這裡學習到的內容,由自身能力上進行提升,朝著自己有興趣的方向發展,就是這個特展希望帶來的精神。

不過,開放的設計並不代表隨便。相反地,整個展場的營造其實都離不開敲敲打打工作室的關鍵邏輯,也始終呼應著工作室創辦人 Karen 和 Mike 的理念。林怡萱說,這些敲敲打打的活動如果想要成功,其實有三項要件:

  1. 活動本身的設計 (Activity)
  2. 適當的引導 (Facilitation)
  3. 環境的營造 (Environment)

若是希望參與者們的手作時光能夠成功,就必須要「AxFxE」,但凡缺少了其中任何一項,便無法達成原本的效果。

特展的規劃重視每一個細節,想要帶來更深度的刺激、體驗和學習。在過去,我們的社會風氣非常務實,總是強調「效用」,卻未曾在其中享受到研發的樂趣。林怡萱相信,如果可以享受在過程中,那力量會是無可限量的。

就比如過去的「登月」之夢,看起來只不過是個無底洞般不切實際的投資,然而,發展過程中所帶來的影響卻非常大,很多可以因此而得以發展,甚至幫助到了許多人日常的生活。策展人期望藉由像是這樣的展覽和各種活動的刺激,讓大家可以去讚賞創新研發與創造。

展場的每個環節其實都非常重要,環境、引導都需要符合核心理念。

聽聽參與者的故事,展開深度對話

而談到開展到目前為止所收到的回饋,林怡萱表示,其實迴響都很正面,甚至有很多人期望可以將「敲敲打打」從特展變成常設展。

許多資深的解說志工原本會有些擔心自己「非理科生」無法扮演好角色,不過後來都很享受其中,也會覺得「自己好像變聰明了。」而原本便覺得這些東西不難的人,則會在自己動手以及和他人交流的時候,發現很多東西原來跟理論不太一樣。對不同的人來說,這樣的展覽都是很好的刺激。

過去,博物館通常是單方面的訴說自己的故事,但藉由這些展覽的創新,博物館在說故事的同時,也將舞台給了觀眾,讓他們說出自己的想法;這樣一來,便會形成對話的關係,也能讓博物館更屬於每一個人。

林怡萱也提到,希望在未來的階段,可以培訓有興趣的老師,讓老師先來參與,從中反思、體會、理解這些概念,進而發揮真正的影響力,把這樣的想法帶給更多的人。

每一個來到博物館的人,都能說出自己的故事,不是件很棒的事情嗎?

等不及體驗看看?別忘記要在當天登記喔!

你是不是從來沒有見識過這麼有趣的展覽呢?假如想要去參觀,該怎麼做呢?

敲敲打打動手樂 Have Fun in Tinkering」特展跟一般的展出有點兒不一樣,由於比較屬於實驗性質,又有六個教案同時展出,所以操作所用的材料都要回收。此外,為了維持大家進行創作時的品質,想要參加的話,可是要事先報名的喔!到時候可別忘了在每日開放預約登記時段,先去特展區門口登記喔!

本文特別感謝鄭鴻旗的大力協助。

分享到社群

This site or product includes IP2Location LITE data available from https://lite.ip2locati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