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彥筑

你有上過「生活科技課(生科)」嗎?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真的很幸運!過去在不少學校裡,生科總是被生物或理化等科目所取代,逐漸變成只存於「課表上」的一堂課。不只上課時間被挪作其他用途使用,連研習、工作坊等進修的機會都少之又少,不少生科老師甚至不得已轉換跑道,當起了數學或理化老師……
而這正是過去 10 年來,以「自造教育」為代表的生活科技課,在升學主義至上的教育制度中所面臨到的困難與壓迫。
自造精神-「動手做」就對了!
近年來 Maker 運動的浪潮不斷地顛覆製造、科技、醫療⋯等產業的傳統思維,更被稱為本世紀的「新製造革命」。而自造的概念也逐漸被各國所重視,將「自造教育」納入政策當中,期望透過動手做,培養孩子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其中, STEAM 教育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將科學( Science )、科技( Technology )、工程( Engineering )、藝術( Art )及數學( Mathematics )等領域結合,並利用跨域的教學方式,以培養多元觀點、自主學習,甚至動手實踐的教學目標。

「自造」的精神在於觀察生活中的細節,發現問題後並進一步地思考如何解決,最後實際執行。而美國獨有的「車庫文化」則是自造者運動崛起的根源,包含賈伯斯的蘋果、祖克柏的 Facebook ,還有許多知名企業如微軟、 Amazon ⋯等,都是發跡於車庫之中,擺滿了各式機具的車庫,無疑成為創意實踐與碰撞的最佳場域!
台灣教育改革,落實自造教育的精神
雖然台灣的車庫寸土寸金,沒有多餘的地方可以擺放機具,但「自造教育」的推展依然持續進行著。例如教育部民國 105 年擬定「教育部推動自造教育計畫」,從設備、場地、課程、師資培育、推廣活動等全面啟動,落實創新自造教育;十二年國民教育亦新增科技領域;108年課綱中則強調「做」、「用」、「想」,這些教育改革無疑都在宣告著「自造教育」已經是未來國中小,甚至大專院校課程中,重要的一環。
為了推動並落實自造的教學精神,各縣市國民中小學的「自造教育輔導中心」與各區域「自造教育示範中心」也紛紛成立,從國小開始啟發學童對於動手實踐、使用科技的興趣;國中則逐漸強調問題的觀察與解決;高中針對過去實務的經驗,系統性的改善問題,也透過專業的師資培育,提升現有的教學資源。
相信很多人有發現,傳統黑板已逐漸被電子白板所取代,利用科技結合課程,使教學方式不再受限並且更為活潑生動,第一排的同學也終於不用再吃粉筆灰啦~
除了學校之外,台灣也有許多團隊不遺餘力的「自造教育」,例如開設機器人程式學習、無人機教育⋯等課程,將自造精神向外擴張,讓大人、小孩都能將創意具體實踐。

小結
「自造教育」翻轉了過去升學主義高漲的社會觀念,不論學習成就的高低,孩子都能透過「動手做」找到失去的自信,只要有創意且願意嘗試,就會有成功的可能,這正是自造精神的另一個魅力所在。
「自造教育」所衍生出的多元環境,更能包容不同學習天賦的孩子,經過學習環境與社會風氣的改變,對於未來的人才培育以及科技發展,都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打破只有「書唸得好才能擁有好成就」的傳統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