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賴佩萱
隨著 Maker Movement 的浪潮於世界各地蓬勃發展,喜歡動手做、樂於分享技術的 Maker 漸漸被視為啟動未來科技與產業創新的重要角色;然而,當 Maker 想進一步將發明拓展至商業領域、走向市場,硬體方面的「量產」往往是創業路上一道難以跨越的門檻。
vMaker 台灣自造者為提升創客對於硬體創業的認知,5 月 25 日於新竹清大創新育成中心舉辦「自造到量產的最後一哩路」講座,邀請 Tracmo 技術長/台灣區總經理 Samson Chen 分享其出身軟體背景,欲賣產品的心路歷程,以及邁特電子副總/Mighty Net 創新基地執行長 Ray Tai 以其多年與新創公司服務的經驗,談論有關硬體新創的難題。
創業不可避免的難題—設計量產
Samson 以自家品牌 tracMo 為例,團隊自 2014 年起嘗試生產不同功能的藍芽追蹤器,歷經 2 個以上的代工廠,並與不同的供應鏈廠商合作等,他語重心長地說:「想像到產品之間不是一條線,反而相當曲折離奇,但這是必然的過程。」只要介入生產流程,做實體產品,舉凡生產、製造、包裝、運送、行銷、收款、法務等都會是可能面臨的實體障礙,對每個小細節都必須瞭若指掌。
Samson 也提醒,從原型到量產間,Maker 應該多思考一關鍵—Design for Manufacture(為製造設計,簡稱 DFM),深入去了解材料的種類、形式、尺寸等特性,才能減少製造成本,否則只是形成浪費。
「定價決定成本!」Samson 一句話道出現場許多學員的迷失,他進一步說明,定價是由市場決定的,換句話說,「市場願意用多少錢買這個產品,爾後才會考慮用什麼原料、什麼規模去生產」;此外,Samson 談到群眾募資時,笑稱自身團隊在這方面經驗豐富,已達「傷痕累累」等級,他告訴學員,群眾募資可當作產品和消費者溝通、測試市場溫度的行銷平台,但也可能發生產品概念遭拷貝、達標交不出貨等風險。
硬體新創成長快速 投入成本相對高
邁特電子自 1986 年以代工起家,服務過許多客戶,Ray 以 Ubiquiti 的合作經驗切入,分享硬體新創的成功案例。2005 年,Ubiquiti 僅是一家二十幾人的小公司,但短短 6 年的時間,即在 NASDAQ(美國那斯達克股票交易所)上市,並成為邁特的前三大客戶,「那時候根本沒人在談 startup,但 Ubiquiti 其實就是個不折不扣的硬體新創」,Ray 驚艷於 Ubiquiti 的快速成長,公司也漸漸著眼於硬體新創服務這塊。
「硬體是真實世界不可或缺的載具,創新也將由軟體引導的硬體出發。」Ray 表示,2014 年到 2017 年間,硬體新創公司成長了四倍,且大廠牌軟體公司如 Google、Microsoft、Amazon、Facebook 也漸漸留意到硬體的潛力,涉足硬體產業,而這也是「Mighty Net 邁特創新基地」成立的主要宗旨,希望能服務更多的硬體新創公司走入市場。
硬體製造真的如此艱難嗎?Ray 說明,軟體開發利用電腦就已足夠,完成後即可開始販售與服務,環境相當成熟,但對於硬體而言,所有面向都是未知,開發時間較長、所需資金較多,「每做出一個實體東西都是錢」,尚且還有後續與供應鏈各廠商的合作需考量。
小結
「It’s farther than it looks.」Samson 以此句話勉勵在場學員,這是一條走起來很艱難的路,但堅持下去,一定會有所收穫; Ray 則建議新創公司可善用開源硬體、創客空間、桌上型生產工具、加速器、群眾募資等資源,但過程中都需謹慎,多方評估。
(責任編輯:羅佑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