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智慧醫療專題】醫療X科技 智慧醫療新氣象

作者:賴佩萱

在過去,人們通常感到病痛才會上醫院,以尋求醫生專業的診斷與治療,但隨著時代的演進與科技的進步,現階段的醫療已漸漸從 1970 年代的單純疾病治療,轉為重視保健與預防的醫學觀念。

智慧醫療一把抓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對「智慧醫療」(e-Health)的定義,智慧醫療為資通訊科技(ICT)在醫療及健康領域的應用,包括醫療照護、疾病管理、公共衛生監測/教育及研究,同時也有學者認為智慧醫療是醫學資訊(medical informatics)、公共衛生與商業的交集,指透過網際網路及相關技術,強化健康服務與健康資料的蒐集。

其中所謂的「智慧」即是以大量的資料蒐集與數據統計為基礎,透過人工智慧的學習演算法訓練機器,使機器建立模擬人類智慧的處理系統,精準地呈現人類能做的事,而應用在醫療領域,將可有更快速、穩定且不會疲累的特性。

智慧醫療的技術解決了什麼?

醫療過程中,不論從早期徵兆到臨終照護,醫病資料都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因為其擁有大幅提升病患醫療水準的力量,甚至能改變醫療研究與診斷的方式,然而不斷累積前所未有的資料量將造成醫療機構龐大的負擔。

醫療數據種類繁多(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所幸由於數位化的不斷普及與大數據技術的進步,讓大量的醫療資訊可以儲存在雲端空間,更可以相互交流以做為醫療大數據的基礎,而人工智慧的導入則是將數據做有效歸納、分析與利用,並將結果提供給醫生作為診斷的依據,這也就是人工智慧在醫療領域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應用場景。

舉例來說,近年醫療業界的熱門話題—精準醫療便是利用基因檢測、蛋白質檢測,加上患者本身的個人資料,彙整成人體基因資料庫,藉此從中比對分析,讓醫生提供給病人更準確且個人化的治療方式,而若將人體資料庫追溯到過去,了解整段疾病的發展,並透過科學研究探討疾病的因果關係,更可達到有效預防。

而 AI 醫療影像診斷也越來越廣泛地應用到各種疾病的臨床診療中,使診斷的時間縮短、準確度與可靠度提升、更快速呈現數據統計資料,以便直接有效幫助臨床醫療與照顧,避免人工過勞、精簡醫療成本。

軟性電子助攻智慧醫療

軟性電子是指不同於過去以矽為主的電路製作方式,改以薄膜型式或直噴式金屬列印來打造電子迴路,其最大特色為輕薄、大面積、柔軟可折疊,顛覆了傳統電子裝置的外觀造型與規格。

軟性電子(圖片來源:digitimes

在上個月文章【智慧穿戴專題】釋放雙手 把科技穿在身上中,有提及現下穿戴裝置嵌入軟性電子以符合更多需求,其實正由於軟性電子在裝置上的服貼性與延展性,讓裝置同時兼顧功能性、耐用性、舒適性,使病患能在配戴舒適的狀態下,透過生理感測及時監測身體資訊。

除了應用在穿戴式裝置上外,軟性電子應用在機器設備的配戴能夠使醫材轉換成適合病患配戴的形式,藉此提高人體數據收集的準確度,幫助醫生更精確地了解病患的狀況並給予最適合的治療手段。

小結

 「醫療」和「科技」的結合,讓醫療產業的未來充滿無限的可能,兩者產業的結合,勢必也帶給市場許多的機會,透過不斷交流而研發出的創新應用產品,也將為各行各業注入一股源源不絕的活水。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林亮潔)

分享到社群

vMaker編輯部

歡迎各界朋友投稿你的maker故事,不論是個人作品、創客觀點或是創客的經驗分享,我們都十分期待能聽到您的分享。 投稿請至:contact@vmaker.tw

This site or product includes IP2Location LITE data available from https://lite.ip2locati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