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edutopia網站的開放授權,使我們得以為了中學、小學學生的創客教育,翻譯這篇文章,特此致謝。原文作者為Lauren Huddleston,特此致謝。若您想進一步觀看原文,連結請見此:https://www.edutopia.org/article/using-makerspace-english-and-humanities-instruction 。此外,因字數關係,本文為摘譯,特此向讀者致意。)
在學生中鼓勵創新思維很重要,因為他們未來將從事的工作,今日可能仍不存在,也因而,學校針對3D印表機、機器人競技場及makerspace,開始愈加要求經費。雖然這些酷炫的新工具,通常保留給STEM教育領域,但英文與人文學科的老師,也可以使用學校的makerspace,以建構教學內容。
列印出符號
教導符號背後所表徵的意義,會是十分困難。為幫助我的學生明白符號所代表的有形物體,不僅僅只是概念,我讓他們運用3D印表機,從書中印出符號,然後使用書的前後文脈絡,解釋符號背後的物體。即便沒有3D印表機,學生可以創造出符號,關聯於課堂內具體的文字。在教室內保留符號一整年,提醒學生常見的原型事物,是種在英文教室內,將makerspace的作品連結於更大概念的方式。
例如,一群學生正閱讀《記憶傳授人》(The Giver,為一部人文科幻小說。 作者露薏絲.勞瑞,於1993年4月16日出版。)在學習了符號背後所代表的意義後,他們被要求從書中選出一個符號,列印它,並且解釋給其他學生聽。我設想學生可能僅只列印出一個蘋果,然後就繼續解釋下去。但有一組學生決定使用一些額外的美術用品,運用灰色的粉筆,替物體的其中一半塗上陰影,這代表了主角能夠看見色彩前的時間,而另外一半的蘋果為紅色的。他們解釋蘋果如何代表主角內在的轉變,當他成熟,並且作為一位記憶接收者,在他的角色中接收資訊。這個專案3D的本質,使學生能發揮更大創意,以及更細緻地了解符號背後所代表的意義。
在網站Thingiverse,有一應具全的3D設計。其它課堂的學生,使用Tinkercad設計他們自己的物件。Tinkercad是一個免費、扎實的學習平台,幫助學生了解如何使用介面,在3D平面上移動物件,並且結合形狀。我的學生多半在花了20分鐘在Tinkercad上後,都很容易投入設計。
創造一個紀念碑或紀念館
在學生於具體的一段時間內,閱讀完不同的書後,我要求他們選擇在單元中特別有印象的一個人或一群人,然後,他們需要創造一個較小、縮放尺寸的建築模型,作為這個人或團隊的紀念碑或紀念館。
在一些情況中,學生需要完成額外的研究,為了收集足夠資訊,以至於這個紀念碑可以具有完整的提案地點、背景,以及紀念碑上的個人敘述。
學生在學校的makerspace製作這個專案,使用回收的材料建構他們的場景。雖然,這不是1990年代的立體透視模型,但學生必須一起工作,以重新應用迴紋針、比薩盒、雞蛋紙箱及鈕扣,以作為紀念碑的一部份。什麼可以被用來製作一個梯子、一張床?makerspace通常不會有這些已經組裝好的物件,所以,這取決於學生的創意,打造出不同於其他人的紀念館。
藉由合作與創意地工作,學生們在英語課堂中結合了多樣技能,以完成任務。實體的紀念館需要與學習單元相關聯,並且清楚地被了解。他們書寫的說明十分簡潔準確。這次經驗提供了一個機會,當學生教導他人如何使用工具,以新的方式看物體,或透過挑戰解決問題,使學生的強項可以一起合作。最後,學生能使用他人的作品,以擴展他們自己在這個主題上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