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姵文
現今工業發展排放許多廢氣、汽機車加上東北季風帶來中國霧霾,社會發展下PM 2.5造成環境嚴重汙染,許多過敏族群、氣切患者等需要隨時注意所處環境的空氣品質。
因此LASS社群的創辦人-許武龍(哈爸)察覺台灣民眾在這方面的需求,運用微型感測器與大數據偵測空氣汙染,做出「空氣盒子」,其可以透過「開放資料」與「數據分析」,即時追查造成空汙的真兇,並預測汙染擴散的方向。
7/4嘉義AIoT計畫第三場交流會邀請到LASS 的扛霸子-中央研究院荊輔翔,一起來分享其與社群建佈空氣盒子、一起自造,並跨領域與政府合作、化解專家質疑,到現在台灣成為全世界微型感測器密度最高的國家。
PM2.5的危害
人或許可以三個月不進食、三天不喝水,但沒有人可以不換氣超過三分鐘,荊輔翔提到空氣品質指數,是指當日空氣中臭氧、細懸浮微粒、懸浮微粒、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及二氧化氮濃度等數值,以其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程度,分別換算出不同污染物之副指標值,再以當日各副指標之最大值為該測站當日之空氣品質指標值。
那什麼是PM2.5呢?是空氣中存在許多污染物,其中漂浮在空氣中類似灰塵的粒狀物稱之為懸浮微粒。懸浮微粒粒徑大小有別,≦2.5微米的懸浮微粒,稱為細懸浮微粒,單位為微克/立方公尺。PM2.5直徑不到髮絲粗細的1/28,非常微細可穿透肺部氣泡,並直接進入血管中隨著血液循環全身,會對人體及生態所造成之影響是不容忽視的。
在台灣設有國家監測站,環保署監控大區域範圍之空氣品質狀況及長期趨勢,安裝選址要求嚴謹,依據空污法施行細則設置,設置維護成本高,在民間或校園設有微型感測器,針對微環境空氣品質相對變化趨勢資訊及原因探勘,安裝選址要求在具備遮蔽且通風良好處即可,設置維護成本低。
空氣盒子佈建規劃
在空氣盒子的佈健上規劃而言,荊輔翔認為先用現有產品逐步導入國產化系統,佈建單位有中小學、公民科學計劃,佈建優先順位為高污染地區,接著是尚未佈建地區和公民科學創新應用,經費來源為政府經費和民間參與,安裝位置為需要監測空氣品質的室外,且是通風良好、具遮蔽處和無鄰近特定污染源,像是交通要道、廟宇、餐廳等,以及必須具備電源插座、良好的Wi-Fi網路訊號,並可24小時連上網際網路,考量電源線長度,機器安裝位置需距離電源插座一公尺以內,佈建地點以一樓為原則,避免日光直射或淋雨。
小結
雖然微型測站已經有許多進展,但還有更多未解決的開放問題,微型空氣品質感測的未來,需要更多跨領域的合作,更多人投入、關注與幫忙,最重要的是產官學研和民間一起努力共創共好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