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eduTopia開放授權,使我們得以翻譯這篇文章,特此致謝!本文作者為Johanna Prince與Kevin Good,感謝兩位作者。若讀者想一步了解原文,網址:https://www.edutopia.org/article/making-makerspaces-work-all-students 謝謝。)
Makerspace是學校內、令人興奮的遊樂場,在這裡,教育工作者可以培育創意、創新及設計的技能。在Makerspace內,常常充滿用於3D列印、機器人及電路實驗的高科技設備。
在這些空間內蘊含著無窮潛力,但教育工作者在設計時,不論是實體空間或學習活動,務必包括所有的學生,包含那些有感覺及運動障礙的學生。
為含括職前教育工作者而設計
確保包容式的設計可以透過與職前教育工作者連結而展開,因他們在成為教師的準備過程中,持續探索並成為專業人士。
藉著授權給新的教育工作者,使他們預備好進行包容式設計,我們才具備潛力,改變STEM(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領域的方向。因為,身心障礙人士並未進入前述這些領域,例如在生命初期被診斷為身心障礙的人士,低於10%踏入STEM領域;而在高中時期被診斷為身心障礙的人士,只有比15%多一點的比例進入這些領域。
但身心障礙人士可以對自造及STEM領域,有獨特貢獻。通常門把、置物櫃及鉛筆的通用設計,是針對一般學生,而對於身心障礙的學生,通用設計便必須修改。所以,這些身心障礙的學生在他們每日生活中,已經持續練習自造及迭代設計等概念。例如,學生可能修改握筆器,或為了收拾他們的背包,進行個人化流程。而教育工作者可以給予這些貢獻空間。
針對這樣包容式的典範,為確保老師們預備好了,我們在大學的教室內,尋求與職前教育工作者合作。這個過程開始於我們自身的典範轉移,當我們有目的地重新設計一門課程,授權給職前教育工作者,使他們能考慮如何使用高科技設計與製造,增加未來在課堂上的使用率及公平性。我們在「緬因大學法明頓分校」的200級輔助技術課程中,試行了3D設計建構專案,這堂課程是專門針對,尋求獲得特殊教育證書的學生。
學生們探索、使用並破解了各項產品,目的是為身心障礙的學生,提供日常生活與學習的支持。我們也要求他們,探索產品在市場外的用途,這一部分是為了啟發他們問題解決的心態。
我們也想要授權給這些未來的教育工作者,使他們創造解決方法,所以,我們介紹3D設計和製造。絕大多數學生對於這些工具沒有使用經驗。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生們以團隊方式著手一項簡單的專案:為擴大性和替代性溝通系統(AAC,an Augmentative and Alternative Communication)裝置,設計新的導向磚,然後替導向磚編寫程式,以學習修改過後的AAC如何運用。(編按:AAC裝置通常提供圖片、聲音或符號,使身心障礙的兒童可以使用,在家或在學校表達他們的意見或答案。)
下一步
在轉變Makerspace的未來,以實現更具包容性的受眾方面,教育者的準備工作是至關重要的環節。關於這個專案在作為其他人的模型的潛力,我們感到相當興奮,所以,我們提供下列內容,作為展開這項轉變指導方針:
首先,我們相信,讓職前教育工作者擁有作為自造者的體驗式經驗,來向他們展示這些工具的可能性,是至關重要的。我們相信,在未來的專案中授權給身心障礙人士,來設計並建構他們自己的專案;並在我們的課程材料/教材中心,透過我們的輔助技術收集,努力將這個想法帶入生活中,將會是必要的。
此外,職前教育工作者計畫,針對學習,可聚焦在「使用者中心設計」之上。
「使用者中心設計」會視情況考慮每一個人的個人需求,並從每個人的輸入與反饋中進行考慮。這些概念可以很恰當地轉化為策略,讓教育工作者與所有學生互動,並使他們參與取得學習的所有權。
隨著我們擴展試驗性專案,並讓職前教育工作者主持且與其他人合作,製造真實生活中的解決方案,我們非常了解檢查實體空間的需求,實體空間是3D印表機及其它自造者工具放置之處。教育工作者可以主張,Makerspace要位於中央、高度可見性及所有人都能使用的空間;教育工作者也可以搜尋移動式家具、可調整高度的Makerspace,作為可能的方式,好增加自造者工具的使用。
雖然,空間、工具及易於使用性,在設計包容式的Makerspace都很重要,我們也鼓勵教育工作者設計使用者體驗,這樣,所有人都被邀請,參與並測試「包容式Makerspace」的原型及模型。重要的是,當學生們在Makerspace中,為其他使用者而設計,他們將學習到在過程中,如何詢問輸入及反饋。培育傾聽、給予回饋及在人與人間打開心門的技巧,或許是「包容式Makerspace」,其中一項最強大的元素。
在學校及社區中,Makerspace具有極大的潛力,使作為設計者、思考者及問題解決者的學生充滿活力。Makerspace對教育工作者及學生,將共享的社區置於工作中心,以及設計更多包容式策略,好團結並彼此支持,同樣具備潛力。然而,如果我們明白這樣的潛能,那麼教育工作者務必針對包容性而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