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昱安 攝影/胡景南 部分圖片提供/得銳國際
得銳國際執行長翁炳勳從日系電子品牌出走創業,歷經20多年的國際硬體開發事業後,以自身創業經驗累積的優勢,整合既有供應鏈資源,和第二代攜手擘畫公司新方向,協助創客進行工業管理、產品驗證、設計驗證、通路媒合,使其創業夢想孵化成真。
「現在所謂的創客(Maker)多半會定義為start-up 新創公司,早在我們那個年代其實就有創客,只是當時沒有這個名稱。」得銳國際執行長翁炳勳以這句話開場。35 歲那年,翁炳勳因為不想在大組織下拿著別人做好的設計圖按表操課,離開日系電子公司的模具設計師職位自行創業,他說工程師都有著做出理想的作品,送到消費者手上實際被使用的夢想,「這跟年紀無關,跟夢想的成就有關。」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3D printer (3D 列印)和makerspace(創客空間) 加上群眾募資平台興起,翁炳勳指出,過去需以2D 轉換 3D,畫出設計圖再經過團隊討論、開模、測試,才能產出成品;現在只要套用模組化的軟硬體,就能讓想法迅速化為實體,時間縮短、技術門檻降低許多,使得新世代更願意動手做出創意物件,也容易獲得成就感。
他看好臺灣這股創客或新創風潮與積極前進的氛圍,但也認為不能在「創意物件化為真實」就止步,這不是像參加競賽得獎或畢業作品展期完畢就結束。創業是要能將作品當成事業,挑戰作品量產,販售到通路、到消費者手上。
從創客到創業 你準備好了嗎?
創業要做好心理準備,「但很多創客其實還沒準備好。」翁炳勳認為,早年離開公司體系自行創業,雖然身上扛的責任很多,但一邊檢討也得繼續往前走。「當時臺灣市場競爭不大,只要技術到位、嚴格把關品質,就有機會取得訂單。」但現在市場選擇多,創業之初若未認清發展方向,無法精準打中目標客群,或是產品雖好但資金後繼無力,都是新一代創業者經常遇到的困難。
在創立得銳國際, 20 多年國際硬體開發經歷中,翁炳勳曾和朝陽科技大學合「與財共生」計畫,協助量產魚菜共生的移動式魚缸,是當時產製與設計合作的經典案例。但當時僅協做硬體製作,未能著力市場銷售。兒子翁梓揚和朋友創辦專為內容創作而生的付費訂閱平台「PressPlay」的那段時間,他觀察到各募資平台上曾拿到大筆募資的公司,卻在一兩年後因無法順利出貨宣告破產或消聲匿跡的案例;抑或作品得獎,卻無法量產進入市場販售,這些案例對翁炳勳與團隊衝擊不小。他開始盤點團隊累積的硬體製作與供應鏈資源,在女兒翁梓琳學成歸國加入團隊後,於2018 年從既有的硬體合作開發角色轉型,整合產製資源,扮演硬體創業家的孵化器。
翁梓琳指出,「就團隊觀察到的自造者創業的風潮,硬體發展愈來愈蓬勃,即便現在高度發展 IoT物聯網跟 AIoT 人工智慧物聯網的趨勢中,軟體看似是核心,但硬體設計也要能符合使用者的實際需求。」而這部分透過群募平台的數字就很明顯。根據輔導創業品上架群募平台的「MIXXIN 一起實驗」的2020 年群募報告,以臺灣兩大平台嘖嘖跟Flying V 來說,募資金額從 2019 年 的 16.7 億成長到 2020 年的 23.8 億。其中募得資金破千萬的產品從 2019 年 35 件增加至 2020 年的 65 件,而前十名幾乎被智慧家電跟 3C 產品承包,就可以看到臺灣對於硬體產品的需求跟消費力還是很高。
得銳團隊轉型初期由翁梓琳主導提供顧問服務,以協助媒合硬我們體製造的角度出發,但在輔導的案例與經驗中發現,很多時候不是顧問團隊提供的協助不夠,而是創業團隊沒有準備好。顧問團隊所看到創業者「沒有準備好」的狀態,有些是沒有找到合適的團隊、不確定目標客群及銷售方法、甚或姿態太高難以溝通。幾次碰壁之後,翁梓琳也停下來再調整,除了既有硬體製作供應鏈,也重新尋找其他資源,讓合作的創客創業者專心打磨自己的商品,其他由得銳團隊協助工業管理、產品驗證、設計驗證,甚至通路上的媒合。此後,翁梓琳拋開過去代工時代服務客戶的心情,重新審慎評估合作的對象,以「孵化器」角色協助對方釐清步驟與可能面臨的問題,以減少創業者在執行與理想的差距。
「嘗試新路,可能會有挫折,需要暫停、反芻思考,才能再出發!」翁炳勳認為,只是為創業者吹出理想的粉紅泡泡並不實際,創業還是需要一步一腳印將路踏穩,才有機會走往成功之路。翁梓琳則補充指出,設計要從原形、EVT( 工程驗證)、DVT (設計驗證),才會進入 PVT (量產驗證)、MP (量產),再加上BMC (商業模式圖),每一步根據自身資源跟市場需求提升產品,使其最佳化才有機會搶佔先機,更何況現在有群眾募資平台的市場驗證機制,正是商品上市前最好的壓力測試。
群募成為前進國際市場的驗證機制
群眾募資平台剛登場時,為新創者提供籌募資金的機會,也讓新創者能夠教育市場,讓消費者清楚認知,自己拿到的產品是草創概念第一批,可能產品品質不如想像、功能尚未完備,所以能先以相對便宜的價格入手。在運轉幾年後,群募平台樣貌與功能開始轉變,從早期募資功能,逐漸轉變成商品預購平台,但仍維持其市場驗證的功能。她以 Flying V 平台集資破億的「POIEMA Fit 零耗材空氣淨化器」為例,「群募平台往購物平台方向走時,大家對產品的期待升高,即便有意願購買具有故事性、包裝精美、美學設計概念的商品,但也更不願意拿到瑕疵品。」
翁炳勳說,曾擔心募資平台被認為是詐騙集團,但他認為,臺灣是一個淺碟市場,套用到群眾募資,就成為一個很好的驗證平台,「群募產品出貨到消費者手上出現問題,而生產方無法解決或維修的話,就表示這個產品根本無法在市場上銷售。」翁梓琳表示,這也是得銳團隊後來到群募平台上找目標客戶的原因,如同先前提到有些團隊募資成功,卻卡在生產製作這一關,加上智慧家電普遍受到群眾關注,能協助創業者量產成品,突破創業困難,是臺灣過去製造代工奠基下來的優勢。
除此之外,翁梓琳也指出,「群募平台的整體產品概念都是新的,因此除了做新產品募資,也被作為代理海外產品預購平台。」無論是美國或是亞洲國家,群募市場都在蓬勃發展中,有些國外廠商也會觀察他國募資平台的潛力商品,並嘗試邀請到自己國家的募資平台測試市場接受度,若能成功募得資金,則表示有機會在當地市場販售。目前得銳國際輔導客戶中,即有商品獲得日本廠商青睞。
正向看待新創未來
對於創客創業或新創公司的未來,翁炳勳表示樂觀。他認為,從募資平台現象可以看見「現代年輕人尊重理想、尋找同好,願意花錢支持夢想、找尋新奇商品,這個層次的銷售已經不單純只是商業買賣行為。」只要創作者願意虛心求教,瞭解硬體製造廠的角色,從政府計畫補助找到各種加速器、孵化器的助力,讓專家協助自己的不足,「千里馬找伯樂或伯樂找千里馬都好,釐清自己的方向,尋找合作夥伴,是創業的基本門檻。」
「創業途中難免有挫折,但不要因為失敗而一跌不起」翁炳勳以合作夥伴的產品「iTemp」回溫杯碗為例,創業者因為對產業不熟悉,遭遇很大挫折,繞了一大圈,才帶著設計草圖找到得銳國際。團隊為他重新整合資源後,找廠商 IoT 製作、外型設計、募資平台上架,現已完成募資上市,同時也成為桃園市青年事務局青創指揮部輔導新創團隊的示範商品。
「真正能夠走遠的,在於給自己的定義跟給自己和社會的價值,找到自己的價值才能持續做一件事。」翁梓琳身為企業第二代,但在公司轉換角色到孵化器的階段,為了尋找更多資源,與設計、工廠、行銷、募資平台、通路等不同團隊聯盟,同樣北上到臺北設立公司的她相信,「創業的人總要踏出那一步,因為不同的經歷才能找到其他的道路、開拓的眼界。」
文章來源:勞動力發展數位服務平台 https://portal.wda.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