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如何評鑑創客教育的學習成果?

翻攝自eduTopia官方網站,特此致謝!


(感謝eduTopia與本文作者Stephanie Chang開放授權,使我們得以摘譯這篇文章,特此致謝!如果讀者想要進一步了解原文,請點擊網址:https://www.edutopia.org/article/assessing-learning-maker-education?fbclid=IwAR2XCVIaM8IFWQYMF21aXaLUT091mQAZBsN6pOUzR39-TOyO1Wkr68ni2ww 謝謝。)

表面上看來,創客教育好像很好玩,例如年輕人把東西拆開,使事物亮起來,設計並打造東西……等等。

深入探究,那些看似玩樂的行為,透露了眾多的思考、處理及產生意義。動手操控材料,幫助我們理解以最好的方式使用它們,材料可如何被改變及以不同方式使用;把東西拆開或讓東西亮起來,讓我們檢查製造的世界,幫助我們在我們所見及所見之下形成連結,並且提供了重新發現或創造新事物的可能性;而設計與建造要求我們去了解環繞四周的產品、架構、聲音、系統,並找尋機會,改善或改變、測試我們的假設……等等。

在創客教育中,學生們學習使用剪刀、螺絲起子、軟體、縫紉針及鋸子;分享他們的想法、發現及錯誤;將他們的新知識應用於新創造;閱讀且理解操作手冊並寫出想法;探索專業知識及興趣。

我們如何評鑑學習的成果?

自造本質上的歡樂與參與是無法否定的,但我們也想清楚知道自造教育總體的學習成果,而這正是評鑑的重要之處。

評鑑創客教育,允許我們指出支持性學習更有意義的證據和實踐;也允許教學更加以青年人為中心,並且青年學子在他們的學習中有更多創新行動。而評鑑創客教育,要求我們隨著時間推移,考慮學習的成長與進步。

我們知道,創客教育從一個教育現場至另一個教育現場看起來皆大不相同,並且,目前對創客教育的評鑑也呈現這樣的情況。一些教育工作者,完全不評鑑他們自造導向的活動和專案;其它人企圖給所發展的內容知識或技術技能打分數,但明確地不為學習的脈絡評分(專案、材料的修修補補、合作)。一些教育工作者單單注意所完成的專案;其它人則除了最終完成的成品外,也聚焦於學習過程,或是完全不重視最終成品。

軟性技能是自造教育的關鍵成果,包含了創新行動、問題解決、合作及創意,並且有模型可識別並思考這些軟性技能。例如,Exploratorium Tinkering Studio發展了「自造與修補架構的學習特點(Learning Dimensions of Making and Tinkering Framework,暫譯)」,這個模型可辨識一些特點,像是「主動性與意向性」及「創意與自我表達」;而匹茲堡的兒童博物館則發展了「自造的學習實踐(Learning Practices of Making,暫譯),這個模型含括了一些實踐,例如「詢問」、「尋求和共享資源」及「破解和重新利用」。

專注於這些軟性技能,並不意味「內容知識」或「概念理解」被排除在外,只意味所有技能皆同等重要,並且為理解與應用內容知識奠定基礎和背景。作為學習政策機構的一份報告指出,隨著大學和職場的守門人廣開大門,並且尋找更有效率的方法,以認可學生一系列成就,我們看見,對於深度的學習與思考技能更重於單單記憶事實的趨勢,此種認可正不斷上升。

一些進行中的研究專案,正觀看應評鑑以學校為基礎的創客環境中的那些學習面向,以及如何評鑑它們。其中一項研究專案,有來自20個機構的30位教育工作者,每月一次聚集一處,討論以創客為基礎的學習經驗的評鑑及學習過程的記錄。他們聚焦於在學生的學習與參與中他們重視什麼,以及對於他們所重視的學習經驗,什麼構成學習過程的記錄。

在一項由MIT教學系統實驗室領導、與我(編按:此為本文作者)所屬機構Maker ED為合作夥伴的專案「超越評分標準:在創客教育中,朝向嵌入式評鑑邁進」,我們喜愛將評鑑設想為,進行中、以表現為基礎、多面向、彈性、好玩及嵌入式的。我們正設想新的評鑑工具,是超越評分標準且可被嵌入於以創客為中心的教室。這些正發展中的工具,允許學生與老師,無縫收集關於能力與技術的學習過程的記錄,例如創新行動、問題解決能力、風險承擔能力等等。我們也視創客專案、老師、學生為嵌入式評估的要素。

我們正發展的工具,在許多時刻允許學生自我評鑑,且反映在他們的作品上,並且支援使用創客空間的過程和成品,而非測驗或考試,作為評鑑的要素。學生可支援並評鑑彼此的努力、技能及貢獻;而教師可為發展創新行動、冒險、創造力等提供機會。形成性與總結性評鑑一起進行,而許多形成性評鑑的結果,可以且應訴說學習者的能力及成長的故事。

舉例而言,我們正要求老師,清楚地表達合作看起來像什麼及聽起來像什麼。而老師們總是會適應學生的行為,並且普遍已辨識出,學習與發展的先天及直覺時刻;他們也辨識出學生們正隨時間而改變。

重新思考如何記錄學習

所以,我們如何評鑑學習、我們定義什麼是學習,以及我們如何評鑑學習的轉變,如何與考試成績、成績及成績單的系統連結起來?

事實上,這些要素不必然互斥。與現今樣貌相比,成績單可看起來不同,並且已有教育工作者努力重新思考、設計成績單,例如「掌握成績單聯盟(the Mastery Transcript Consortium,暫譯)」。而成績、考試分數及傳統評鑑標準的使用,可重新設計好反映全人兒童教育及以表現為基礎的評鑑,例如可連結傳統成績單且補充它們的作品集。

我們正積極重新審視並更新評鑑,好使它們成為與創客教育本身一般具有開放性、參與性、真實性、創新行動性及趣味性。

分享到社群

This site or product includes IP2Location LITE data available from https://lite.ip2locati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