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奇伯 圖片/游家桓、達志影像
國際創客(Maker)運動發展至今,已從前期的「自造」,發展為「產業鏈製造」模式;創客思維也進一步從發明者和創業家,走向企業家,企圖轉型為永續發展的商業模式。
本文專訪臺灣自造者協會Fablab Taipei 創辦人洪堯泰,分析疫情期間的國際創客新趨勢與新思維,並解析臺灣創客如何借鏡,勇敢跨界,開創新天地。
新冠肺炎疫情讓人類生活出現重大轉變,國際創客的發展與思維也與時俱進,在疫情中期和疫情後期都發揮了「動手做」與「解決問題」的精神。長期觀察國際創客趨勢的社團法人台灣自造者協會執行長洪堯泰分析,國際創客趨勢主要可從「作品成果」、「創客活動」和「研發生態」三方面來看,而數位工具普及化在近期發展中扮演關鍵角色。
創客參與疫情救援 醫療器材成主流
若從作品成果分析,近年創客研發的產品種類變得更多元,也更貼近生活。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初期,全球防疫物資供應鏈遭波及,醫療人員使用的透明面罩成為國際創客研發焦點。因透明面罩屬於耗材,醫生每看完一個病人就得換掉一組面罩,產品供貨不及,讓醫、病雙方同時陷於險境。國際創客因而自主研發各種透明面罩,並將設計程式原檔上載網路,以開源共享(open source)模式供大眾免費下載;使用者得到透明面罩設計圖樣後,只要以3D列印機即可製造,此舉解決許多國家的燃眉之急。
3D列印機品牌MakerBot成立的Thingiverse網站甚至發起像是『不接觸挑戰(#NoTouch Challenge)』等活動,創客上傳各種可以利用3D印表機製作,代替手指來按按鍵、開門的小工具設計圖,然後再經由其他創客接力研發,利用3D列印機、雷射切割等技術,製作成更實用的物資。
歐美國家逐步解封後,許多人仍維持「在家工作」模式,創客作品也多聚焦在家電、升降式辦公桌、掃地機器人、寵物自動餵食裝置等居家用品。「等於是新生活型態扭轉了創客想像方向。」洪堯泰說。
另外,在創客活動方面,國際創客博覽會也紛紛改為「線上」與「線下」並進的形式。「其實不管是投資者或製造商,都喜歡直接看到實體設計物,親自動手摸摸看、操作看看,但疫情改變了這種生態。」洪堯泰說,此時創客所拍攝的產品影片必須更吸睛,直接打動在線上觀看的投資者。
不過,創客本來就有面對面分享的文化,所以歐美國家陸續解封後,實體活動也恢復舉辦,只是國際性大型博覽會的規模變小,部分活動改為線上舉行;區域性小型博覽會則是數量變多,提供給無法出國的創客和投資者當面交流。
小型實作實驗室 網上吸引投資者
新冠肺炎讓人們待在家的時間變長,能利用的時間變多,創客的創作量也因而增加。加上3D列印機與電動切割機等這些創客常用工具,這幾年也家電化了,許多人把家裡裝置成小型實作實驗室,不再需要疫前盛行的大型「創客空間(Maker Space)」,研發生態因而改變。
「各種支援創客的線上服務出現,大家不必出門,幾乎所有資源都可在網路上取得。」洪堯泰指出,包括在線上訂購小型製程設備、下單給小量客製化工廠製造產品所需的電路板和材料零件、把設計圖傳給生產鏈製造成商品等環節,創客都不必到賣場或工廠去選貨、驗貨,上下游建立流暢的機制,也培養出默契。
雖然研發生態改變了,但創客從募資平台取得前期資金、透過博覽會找到投資者和製造商的模式非但未受到影響,還因數位平台普及化,讓商品宣傳打擊面變得更廣。潛在資金和買家擴展至全球,把「錢不多、產不多、賣不多」的格局也放大了。尤其,許多線上募資平台和博覽會的參與者來自世界各地,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大家全掛在網路上,讓創客潛在資金更不受地域限制。
「全球零時差,潛在投資者可以隨時觀看你的錄影和直播,並且丟訊息給你,合作關係馬上嫁接起來。」洪堯泰說,臺灣創客接軌國際的風氣一向很盛,常把創作成果放到海內外募資平台上集資,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資金也湧入臺灣本土募資平台。
根據《2021臺灣群眾集資年度報告》顯示,2021年臺灣群眾集資平台成功達標案件達1,600件,加總超過115萬人次,累積金額為新臺幣33億元,創下歷年新高紀錄。
利用募資數據 貼近市場需求
進入後新冠肺炎疫情時代,全球普遍面臨通貨膨脹、消費緊縮的考驗,仰賴資金挹注的創客是否也會受到影響?募資平台是否將受到波及?
面對這些問題,洪堯泰分析,「對創客來說,『募資』本來就是一種新商品的市場測試。」創客抱持的心態多半是,「我先展示商品,讓市場告訴我有沒有銷售潛力,再決定是否大量投產」。所以,募資平台是「非必要花費」,賣的是「夢想」,而非「實體物件」。
事實上,會花錢的人本來在生活上就比較有餘裕,所以通貨膨脹不太會影響他們購買和投資的欲望。就像近期最熱門的各種升降式辦公桌、掃地機器人等募資商品,大家買的就是一種美好生活的想像。
募資平台另外一個重要意義,在於其顯示的需求端數據,這能讓創客研究和製造出更精準命中各種「小眾」和「大眾」的產品。像是家電式募資商品受到歡迎,就會讓面對市場型的創客們受到激勵,把商品研發得更切中民眾生活需求。
交流無國界 思維更開放
展望後新冠肺炎疫情時代,洪堯泰表示,臺灣創客可借鏡海外之處,是在「心態」與「思維」上。
在心態上,由於新冠肺炎疫情,讓全球客教育大多移動到線上,讓年輕創客能零距離與零時差地接收各種思維和訊息。因此,臺灣創客應把在地需求與國際視野連結起來,讓想像力更加寬廣。
此外,也由於線上交流愈來愈頻繁,不同國家的創客學員對於相同議題也會產收迥異想法與思維。「異文化的衝擊,可以讓年輕創客提早體會到『痛點會因地點而異』。」洪堯泰說,以農業議題為例,每個國家的痛點和需求都不同。印度的學員聚焦在農業基礎設施的研發。馬達加斯加的學生重視在資源有限的島上開發出更多農業發展所需的能源,用以解決資源不足的問題。美國學生則傾向精緻農業的大數據分析,設法找出釀酒的最佳技術。這些迥異性,臺灣創客需要調整好心態去面對與連結,才能打開新視野。
在創客思維的養成上,洪堯泰則特別叮嚀與期許的對象是「創客的父母」。由於創客界通常是英雄出少年,家長對孩子的制式期望,反而往往成為年輕創客發展的「天花板」。會選擇當創客的孩子常都是深知自己熱情所在的人,因此唯有父母學會放手讓孩子發揮創意,創客思維的養成與發展才能得以延續。
對於創客發展的未來,洪堯泰建議,創客必須重視自己與現實世界需求的連結性,「要記住,愈能解決生活實際痛點的作品,才愈容易引起使用者共鳴。」例如像是當今最廣泛討論的「元宇宙」領域,創客們必須要留意各種產品在這個虛擬世界中的發展性,以及那些商品可能會泡沫化,才能透過創意來取得先機,進而解決可能面臨到的問題。
愈是混亂的年代,愈是創客大展長才的機會。找到痛點,提出解方,滿足需求,未來的創客大有可為。
~洪堯泰,臺灣自造者協會Fablab Taipei 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