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士雅 圖片/蘇士雅
瀚達創意團隊認為,與塑膠材料比較,聚乳酸PLA是對人體安全相對可靠的材質,但因臺灣現階段未被廣泛回收再利用,十分可惜。團隊因而興起研發回收PLA再製作成商品的念頭,最後他們創造出「SKōN開合吸管」和「地球砧板」。地球砧板每塊砧板可消化45到50個PLA一次性使用冷飲杯,大大減低冷飲杯焚化產生的溫室氣體量。
近年來,關心食安問題的人都注意到設計界出現了一款以「SKōN」為品牌名稱的環保吸管。它標榜安全無毒,可重複使用,內外開合設計能夠完全清潔,避免藏汙納垢。這款設計是由瀚達創意有限公司所研發,該公司也以同樣材料製造出一款「地球砧板」,2022年獲得百萬創客擂台競賽季軍;評審的評語是「發揮創客精神,力圖改善環境難題」。
故事從海龜鼻孔插進吸管開始
從2019年7月1日起,「一次用塑膠吸管限制使用對象及實施方式」新制上路,規範政府機關、學校、百貨購物中心、連鎖速食店內用不得提供一次性塑膠吸管。新制上路之前,綠色和平組織曾公布一項驚人的數字,臺灣人一年用掉30億根吸管。其中只要有1%被不當丟棄,就有超過3000萬根吸管流落環境中。若這3000萬中的1%沒有被妥善清理,就代表有30萬根吸管最終進入海洋,危害海洋生物和環境,成為海龜鼻孔插管等悲劇的元兇。
張清達是位科技人,科技業追求自動化、智慧化,他發現生產線只要多一台自動化設備就會淘汰四名員工,人才一直有被機器「搶飯碗」的危機感。為了追求有意義的人生,他辭去年收入超過200萬元的工作,成立瀚達創意有限公司,全心開發環保產品。
2016年網路曾瘋狂轉傳一隻海龜鼻孔插入塑膠吸管的影片,當動保人員夾出10多公分吸管時,海龜噴血的畫面讓人感到震撼與不忍。這個事件,促使張清達期許自己能製做出一根可以無限回收無限再利用的吸管。張清達把所有市面上的材質都研究一遍,決定採用可重複使用、最後自然變成生物碳的PLA(Poly Lactic Acid,又稱玉米澱粉樹酯)。PLA一般都被運用在透明杯或蔬果包材等表面薄層,若想使用純PLA製做厚物,技術門檻很高。
張清達很清楚這將是一條艱辛的道路,即便他將厚硬式的開合吸管設計出來,但從臺灣找到中國大陸,花了將近一年時間都找不到一間有能力製作的工廠。後來轉回臺灣繼續尋找,終於有一間工廠願意合作嘗試,張清達憑著之前在科技業幫智慧型手機品牌代工的經驗,把製作手機的射出技術套用在吸管上,歷經半年的打樣和調整,終於成功開發出這款夢幻般的吸管。
環保好物 臺灣尚未善加利用
在食品安全與環保意識抬頭下,世界各國都在力行低碳減塑,接觸食物的餐具也朝向無毒材料開發。2012年前後,臺灣開始興起PLA風潮,媒體曾指稱「PLA材料正在改變全世界」。
PLA由植物萃取而來,具有很強的延展性,加上無毒性、可分解,一度成為材料界的寵兒。在歐美國家暢行多年後,臺灣的速食連鎖和便利商店連鎖也開始使用PLA製作的冷飲杯。但執行沒多久,反對浪聲卻開始湧現。
因為PLA雖是生物可分解材料,但不是隨便棄置即能分解,環境必須存在一定的微生物、溫度和濕度。目前全臺雖然有超過200多處堆肥處理設施,但法令上,PLA還未被列為肥料材料,無法進入堆肥場,所以,所有回收的PLA製品全都送進焚化爐燒毀。
PLA來自於農作物,成長過程吸收二氧化碳,焚燒後產生的二氧化碳也只是把原先從大氣中取出的量釋放回去,碳足跡是0。但臺灣目前的PLA原料都是從美國與歐洲進口,這些植物在歐美吸收了二氧化碳,卻在臺灣焚化釋放二氧化碳,直接影響在地空氣品質。
張清達原先有著樂觀想法,他已經掌握PLA回收再利用的能力,若使用PLA杯的店家和連鎖超商所產生的一次性使用杯都能回流到他的公司,就可減少許多焚化產生的溫室效應,但實際要與這些商家合作確有困難。
一塊砧板 抵消50個PLA回收杯
塑膠製品在我們的生活中無孔不入,地球最深處馬里亞納海溝有塑膠微粒,南極降雪中有塑膠微粒,科學家更是在人類胎盤中發現微塑料的痕跡。國際保育團體「世界自然基金會」報告指出,全球每人每週平均攝入的微塑膠有5公克之多,相當於一星期吃等同於一張信用卡重量的塑膠。
與塑膠材料比較,PLA當然是對人體安全相對可靠的材質,但只是因為臺灣現階段無法處理分解就被燒毀浪費,實在太過可惜。張清達因而興起了把被拋棄的PLA再利用,並且讓它永續循環的念頭。
他想了很多標的物,最後認為砧板最能達到消化PLA廢棄物的功效,因為一塊「地球砧板」即可消化45-50個PLA冷飲杯,能大大減低一次性冷飲杯焚化產生溫室氣體的數量。
對張清達而言,「如何回收」比「如何製造」重要很多。因此,瀚達創意有限公司推出的兩款設計品,都有很完善的自主回收計畫。
吸管部分,產品物盡其用後,只要置入原包裝紙盒丟入郵筒,就會寄回到公司,進入回收再製的製程。
砧板部分,消費者使用後,表面若有磨損,可送回工廠重新拋光、強化抗菌。當砧板薄到無法使用時,可用等值重量折抵消費金,公司會將淘汰的砧板和吸管製作成二次商品。透過無限循環的方式,可製作的用品包括文具、裝飾品、生活用品等。重複使用次數越多,物性越差,最後變成生物碳,成為土壤,徹底解決PLA無處分解的難題。
無中生有 再造新價值
為了實踐有意義的人生,張清達告別穩定收入的生活,更難能可貴的,還有其他兩位同在科技業的工作夥伴也跟隨他的腳步,在公司還未有營收前全都不領薪水,義氣相挺、一起逐夢。
「創客,就是無中生有的那個人。」張清達說。
要無中生有,就必須善用資源。張清達利用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高屏澎東分署的創客小棧當作基地,再加入一些專業人士組成的群組,互相討論、分享,免除單打獨鬥的艱難。
從事環保產品研發,就要有燒錢的心理準備,但張清達一點都不焦慮,因為他知道自己從同理心出發,創造的產品必然真正符合大眾的需求,即便他和工作夥伴們總把時間和心力放在研發而無暇處理行銷,但好產品會藉由口碑發酵成銷售數字,就像「讓子彈飛」一樣。
目前張清達最大的夢想,是希望瀚達創意團隊能有狂風掃落葉一樣的節奏,讓所有的PLA材質杯餐具全部回收,再造產品新價值!
利用友善的材料開發永續的產品,並藉由自身技術將其回收再利用,永續就是我們的生活態度!
~張清達,瀚達創意有限公司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