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允涵
前言
今天想分享我們拍攝影片三年來的攝影心得,這邊想先統整一下我們的攝影環境以及使用需求。
我們大多是在工作室內拍攝DIY創作的影片,作品小至雷切齒輪機構,大至隔間用的大櫃子都有,故高近的特寫與遠的全景都會拍攝,光線為日光燈,有時會拍攝房屋修繕等室外場景。
設備清單
以下列出設備清單,各類別的順序為使用頻率,排序越前越常使用。
1.相機+鏡頭
Sony A6400+ Sigma 16mm F1.4 DC DN Contemporary 廣角大光圈定焦鏡
+ sony SEL30M35 微距鏡頭
Canon 70D +18~35mm
iPhone se2 ( 規劃升級iPhone 14 pro )
2.腳架
Fotopro tx pro2 //價約3000
Evolution 9559 Video TRIPOD //無價,朋友贈送家中閒置的老腳架
JOBY 手機座架 GripTight One Micro Stand-JB24 //手機固定夾,可安裝在腳架上
JOBY 金剛爪5k腳座 //方便固定在非平台表面,如夾在欄杆上等等
DJI OSMO MOBILE 2 三軸手機穩定器 //初期使用過外景訪問拍攝,未來因為手機本身的防手震功能佳,故可能會更少使用
3.麥克風
RODE VideoMicro 指向性麥克風 //價約三千
Snowball 雪球麥克風 //價約兩千,共買兩顆
RODE Wireless GO II 微型無線麥克風 //價約七千
4.棚燈
YiDA®三合一60cm行動攝影棚 //低價的基礎棚燈,多用於成品照片拍攝或成品展示影片錄影使用,偶爾拍攝光線不足的角落時也會用來照明。
5.記憶卡
128G ×6張
64G ×1張
32G ×2張
6.自製的相機配件 //這兩樣配件在使用了半年後相繼沒有繼續使用了,垂直架是因為製作得不穩固而放棄。
垂直攝影相機架: https://youtu.be/lOvXBbypchw
3D列印鏡頭架: https://youtu.be/P7U-EfMmDlk
使用心得
相機是拍攝影片最重要的設備,深入介紹主要以相機為主,初期我們是使用學生時期購買的Canon單眼拍攝,優點是畫面的顏色很漂亮,拍攝素材幾乎可以不用調色,但是錄影時間有15分鐘的限制,後來看了阿滴的YT線上課的設備介紹單元知道了Sony A6400,最長連續錄製時間大約13小時,當時很多Youtuber都是使用這台,因為Sony也是老字號,兒時用過很多Sony數位相機, A6400 屬於微單眼,機身跟單眼比起來較小,也可以更換各種不同的鏡頭,在拍攝時的缺點是遠景與近景特寫需要使用不同鏡頭,且顏色表現較不出色,非常需要後製調色。
另外Canon與Sony在使用上都需要搭配架,調整鏡頭、角度不夠快速,拍攝物件會放在桌上或在地上,為求鏡頭的變化也會有俯視平視的各種視角需求,腳架高度也時常在150與30公分之間調整,一般腳架在這兩個高度間需要調整三到四個關節操作上很麻煩,且體積過大與笨重移動不便捷。
後期想拍攝更多生活風格或房屋維護修繕影片,希望能夠機動性更高的設備,故嘗試使用iPhone拍攝,因為是習慣的手機介面故使用起來很順手,近景遠景都可以清楚拍攝,顏色也可以有中等的表現(我們的體感是比sony的更好點),輕巧好移動,且近期新出的 iPhone 14 在鏡頭又更升級,防手震強,過程中我們也考慮過Go pro,但無法拍30cm以內的近距離特寫,而iphone可以,所以試用後決定放棄 Go pro。也有人詢問是否考慮錄影機,但中低價的錄影機也是有焦段限制,無法近距特寫與遠距全景都能拍攝,故不考慮。
麥克風的部分,初期兩年我們只有使用RODE VideoMicro,安裝在相機上,跟著鏡頭拍攝的方向收音,指向性麥克風可能可以減少收到環境周圍的噪音。在2020年中我們嘗試錄製podcast 而購入了兩顆初階的 Snowball 雪球麥克風,後來podcast停錄了,這兩顆則多用於錄製影片旁白,這個的使用心得是未受過聲音訓練的素人在說話時容易聲音忽大忽小,和在變換坐姿時與麥克風距離忽遠忽近,錄到的音量就會有比較大的起伏,為了聽覺舒適在後製上就比較費力,搭配防噴罩可稍微減少錄到爆音的問題。RODE 的無線麥克風則用於拍攝對著鏡頭說話的畫面可以收到更清楚且穩定的音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