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謝涵如
日前,國外媒體一篇稱呼台灣交通為「行人地獄」的報導引起大眾注目,台灣交通安全問題瞬間席捲各大社群平台,成為熱門話題。依衛福部所公布的2020年國人10大死因,事故死亡佔據第六名,其中高達六成為交通意外,據交通部調查,2022年截至10月為止,全國共發生28萬多件事故,造成2,440人死亡,可見台灣交通狀況之嚴峻。
改變刻不容緩,然而僅憑修法提高罰則顯然不足,學者指出,交通事故多半都是過失,意味著肇事者、違規者幾乎沒有犯意,如何有效減少人為疏失,就能同時減少事故次數。
除了確實的交通執法及教育外,道路規劃及交通工程也須同步改善,科技領域也有不少瞄準交通領域的創新發明,希望藉由AI、無人機等技術的力量,為降低事故發生,提供最佳助力。
AI結合無人機 零死角掌控事故狀態
為改善道安問題,政府攜手學界,由交通部運輸研究所與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運輸與物流管理學系,嘗試運用無人機及AI影像辨識技術,取得事故發生時行人及車輛的位置、種類及移動軌跡,並分析交通圖景,判讀衝突原因。
交大運管系副教授黃家耀表示,傳統的事故分析方法是藉由長期累積的事故資料進行肇事診斷分析,歸納出主要事故類型後,再制定對應改善措施,但由於資料並非第一手訊息,難以得知事故發生過程,且實施後需等待一段時間才能評估成效。
而若是透過AI即時影響分析,則可在第一時間自動取得人車交通軌跡等資訊,快速辨認事故,釐清肇事原因,減省人力之外,也能更有效率的採取預防措施並改善交通安全。
無人機的「上帝視角」則可擴大觀察的面積範圍,拍攝到的影片可回溯並重複檢視分析結果,未來空拍也可望全面自動化,雖仍有禁航區限制、天氣因素等影響,但對改善交通安全仍極有幫助。
AI動態交通號誌 安全環保一把抓
順暢的交通號誌設計,不僅能減少駕駛因不耐等待而產生的事故,還可降低汽車停等時排放的氣體,達到節能減碳的效果,可說是一舉數得。
Canon集團積極投入智慧城市專案,以其代理的AIMOBILE畢析系統內建的AI邊際運算分析模組,並結合台灣世曦AI智慧化交通號誌系統,協助全台各縣市政府實施AI化動態號誌,已在許多縣市有顯著的改善成效。
以台中市政府交通局的「台中市主要幹道智慧化動態續進號誌計畫」為例,2020年起,五權西路就有AI偵測器,負責蒐集路口車流量及各路段eTag旅行時間。
蒐集而來的資料,透過智慧化動態號誌控制系統進行分析,針對即時車流情況,隨時動態調整號誌時制計畫,以此提升幹道行車效率及整體路廊運作績效。
根據統計,此一設施上路後,台中市全年總車輛停等延滯節省時間為66,245小時、全年油耗節省102,018公升、CO2排放量則減少230.9公噸,換算成全年減碳經濟效益總計為19,087,231元,效果相當不錯。
小結
馬路如虎口,交通事故的發生經常令人措手不及,往往數秒間遺憾便已發生。台灣坐擁先進技術,期許未來能有更多資源投入智慧交通領域,協助人們防患未然,將事故發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拯救更多無辜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