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活動報導】科技與創作底蘊的思辨:當達文西與大仲馬遇到 AI

作者:謝嘉洵

自從ChatGPT開始,各行各業都對生成式AI的到來有所預估,那麼最需要人文素養的文學與藝術領域,又是如何看待這場科技帶來的旋風呢?本場活動透過對談的方式,分享「生成式 AI」對「科技文藝跨域創作」所帶來的各種變化。

AI的文學創作

AI創作已不是天方夜譚,早在ChatGPT之前,《陽光失了玻璃窗》即於2017年出版,這本詩集是全世界首部人工智能所創作的詩集。詩一直是一個相對曖昧的文體,雖說詩的創作是「帶著鐐銬跳舞」,但凡只要能自圓其說,讀起來也不失趣味。

宇文正講師以AI少女詩人小冰所創作的的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破題,談起了AI的創作。她認為,這部作品中的文字雖然稚嫩、不成熟,但在某些時刻,卻也是能夠打動人心。時至今日,生成式AI的創作勢必會越來越頻繁,談及AI的文學創作,宇文正認為這或許也是可以給平靜的詩壇更多的擾動,讓詩有更多的可能性。

陽光失了玻璃窗節錄:

《它是人類的姿態》

時間正將毒藥毀滅一切的生物
都是冷落的
我不能安慰全人類的
他望到我們的大眼睛
無表示毀滅一些的生物
我在冰冷中的拜訪
那顆衣遮蔽的林子裡的太陽
它是人類的姿態

科技與人性

科技不斷地大步向前,許多應用、發展往往是常人聞所未聞的。但其在發展的同時,也包括各種隱憂。諸如深偽技術、著作版權等等,AI在締造便利的同時也為犯罪提供了溫床。

在QA環節中,有人向講師提問如何看待AI所導致的犯罪行為。邱誌勇講師認為,科技是中性的,不存在偏頗與個人喜好。這些「人性」的東西,是掌握在人類手裡的。人類善則科技善,反之則否,科技充其量只是工具,重點從來都是人類如何掌握與運用。

在演講過程中,三位導師都有提到AI對文學、藝術領域所造成的衝擊,文學與藝術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他們需要時光的積累,有時甚至會尋求一點「靈光」的偏愛。但AI創作則否,只要提供足量的數據支撐,AI就能夠大量的、穩定地進行創作。姑且不論品質好壞,穩定足量的創作就足以衝擊現有的文學、藝術體系了。AI在未來必然會越來越深入我們的生活,在這之後,人類又該如何保留人本價值?就是我們需要在不遠的將來面對的課題了。

分享到社群

vMaker編輯部

歡迎各界朋友投稿你的maker故事,不論是個人作品、創客觀點或是創客的經驗分享,我們都十分期待能聽到您的分享。 投稿請至:contact@vmaker.tw

This site or product includes IP2Location LITE data available from https://lite.ip2locati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