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瑩潔 攝影/盧大中 圖片提供/Shutterstock
所謂ESG,E代表健康的環境生態,包括資源保護與能源使用效率;S代表安全穩定的社會,需要良好 的風險評估和策略;G代表公司治理及尋找解方 。「人類再不改變,就不會有明天,下一代不會有機 會。ESG就是我們存活下去的能力(ability to sustain),也就是永續性(sustainability)。」KPMG安侯 永續發展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黃正忠指出, 「但解方不會是免費的午餐!」
「繼續守在傳統石油經濟,就是在醬缸裡煮青蛙!」黃正忠表示,自然資源耗竭導致供應斷鏈,極端氣候使得能源必須轉型,加上經濟發展擴大貧富差距,從COVID-19疫災中更看到生態失衡與物種滅絕的危機,「人類走到今天,只有一個共同努力的方向:就是為世界找解方、為明天找希望。」
ESG就是永續存活的能力
ESG作為當前的顯學理念,也會是一門好生意嗎?黃正忠篤定地說,「絕對是!」過去150年資本主義商業社會,主要是以EPS(Earning Per Share,每股盈餘)衡量一個公司的價值;然而,面對種種困境與危機,想要尋求活路,就必須把ESG內化至整個企業的經營管理、技術研發、產品與服務內容。也就是說,必須同時從EPS與ESG兩個層面,包括財務與非財務、有形與無形、短線與長線,來綜合評估一個企業是否具有永續性,提供的服務是否為未來活路的解方。
他指出,「光是從能源轉型這件事來看,ESG就是一門好生意。」傳統能源是透過挖掘化石燃料、燃燒發電來獲得,產生二氧化碳排放會造成氣候暖化,因此需要開發新能源。隨著再生能源與綠能技術愈發精進,過去只有強光或強風才能發電,如今即便是弱光與微風也都可以用以發電,技術應用無遠弗屆,前提是要與環境共存。
正因燃油車輛的發展受限,人們開始研發電動運具,驅動市場版圖變化。黃正忠說,「特斯拉只創立20年,現在世界百年大廠都被迫做電動車;GOGORO創立12年,讓臺灣的光陽、三陽等傳統車廠也跟著開發電動機車。」此外,衣服是人類基本生活需求,以往材料多來自石油產生的化學纖維,隨著各國開始提出限塑或禁塑規範,塑化材料被迫轉型,「現在有許多從咖啡渣提煉或回收寶特瓶所製造出的運動服、運動鞋甚至筆電,各種領域不斷開啟材料面的創新及應用,這些解方供應,當然是一門好生意。」
從資本市場的角度考量,如果一家公司開始注意營運管理及節能減碳,成本可能會降低,這需要許多新技術,開發出來的產品等級與能源使用效率也會更好。「高盛集團曾經提出分析,在過去10多年,低碳行動做得更好的企業,股價平均較同業競爭者高出4.5%,現在平均更是高出8~9%。」黃正忠以聯合利華為例,20多年來,包括材料與產品都在相關面向不斷提出永續創新,聯合利華的股價趨勢亦持續攀升,堅持ESG理念同時能為企業本身與投資者帶來正面收益。
中小新創動能強大、潛力無限
然而,只有財力雄厚的大企業,才有辦法做ESG嗎?黃正忠強調,這個印象是錯誤的,大公司一定是從小開始長大,許多厲害的技術、材料或產品多是小公司發明,包括蘋果、微軟、臉書及Google這些具有影響力並改變全世界的企業,都是由年輕人所創辦。
黃正忠解釋,所謂的「找出路」是為了因應危機,不是指如何設計出外型美觀的商品,而是指製作材料用罄,要找新的東西代替。「臺灣的發明很厲害,尤其貿協展示間的產品,9成9都是由小公司做出來;大公司的判斷力反而遲鈍,在講求企業營運效能之下,習慣以貨幣化化(編按:廣義上講,貨幣化是將事物轉換成金錢的過程)來評估利害,也未必能接受多年虧損、創新或瘋狂的點子。」
從顛覆發明與解方提供的目的來看,黃正忠說,臺灣平均教育水準高,知識含量與技術等級也高,在這樣的基礎條件下,中小企業與微型創業更值得被期待。例如國內有一家由年輕人創業的「阿龜微氣候」(AgriWeather),其透過智能或AI偵測、整合各種氣象土壤等數位資訊,能針對水資源稀缺及特殊農作物,協助農家判斷如何有效澆灌管理,增加效率與產能;一位清大教授也透過AI偵測土壤資訊,控制種植條件以以提高種植薑黃中的薑黃素濃度,可因應健康食品需求,朝智慧農業發展。
國外轉型成功的企業例證,則有杜邦與蘋果:美國杜邦化學公司早在20年前就為了種出足量糧食,從化學公司轉型為高科技農業公司;而蘋果電腦在過去10年大量投資拆解技術,用以拆解廢棄手機中的金屬、貴金屬與稀土材料。黃正忠表示,「新款蘋果手機都會強調永續性及百分之百可回收,倘若蘋果將來不做設備,轉型變成販售稀土原料的供應商,千萬不要意外,因為誰能掌握資源,誰就能掌握科技!」
改變是唯一出路
ESG並非某些行業的專有領域,而是各行各業都必須改變、尋找解方,基於這樣的前提,確實蘊含龐大商機。對於願意投入新創領域或微型創業的年輕人,黃正忠的建議是:
第一,聚焦議題,起心動念不能過於發散。要從初衷與目的夾擊思考,你的解方希望創造什麼改變?要使用什麼技術、產品或服務?這樣才能不斷去反思如何透過產品服務與商業模式帶來效果,並且衡量是否做得成功。
第二,產品與服務必須具有突破性與可行性。前者意指創業者需為產品創造與眾不同的核心價值,足以說服投資人或銀行,該產品擁有良好的獲利與商業模式。後者則指創業者需對財務預估及獲利模式做出合理判斷,尤其以推動社會正義為目標的新創,通常具有相當高的社會理念,倘若太過理想化,可能忽略獲利模式、薪資預估或支出等財務能力,即使要補齊財務或向銀行融資,都會缺乏衡量基準。
他也提醒,大環境已面臨生存危機,只有靠更多人前仆後繼投入可能解方的開發,才有機會找到活路。光以熱情無法成事,需要有技術、規畫與諮詢等足夠的資訊,還要將產品服務做到一定水準,「做吃的一定要好吃,做喝的一定要好喝,永續的使命與社會價值是讓滿足往上提升,進而促成重複消費與欣然消費。」
創業不是王子與公主從此幸福快樂的童話,創辦人的抗壓性與自我激勵能力必須更加強大,「我從化工背景轉到環境工程,再轉到永續領域耕耘超過25年,面對過許多嘲笑與挫折,如今證明了永續不僅是主流,更是不可避免的趨勢,在這條路上不斷導入推動、點燈照路,我相信『改變』是唯一的出路。」黃正忠深切勉勵,「年輕人必須耐得住寂寞,才有辦法迎接挑戰!」
ESG就是我們要存活的能力(ability to sustain),
也就是永續性(sustainability)。
大環境已面臨生存危機,只有靠更多人前仆後繼投入可能解方的開發,
才有機會找到活路。
~KPMG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 黃正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