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瑩潔 攝影/盧大中 圖片提供/Shutterstock
對於「創新」一詞,許多人認為是指新的想法或與以前不同的東西;自COVID-19疫情之後,全球趨勢進入一種「新常態」,對創業者或創客們來說,如同自禁錮中解封,得以開展出許多新的機會。
財團法人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三所副所長王睦鈞表示,創新具有很強烈的自發性,想要去解決遇到的問題,「從創新研究的角度來看,創新不一定要從內部或外部改變、發展新服務或新產品,重點在於如何重新整合資源,為客戶帶來新的價值。」
善用政府工具增進創業力
王睦鈞認為,一般創新創業可能會遇到的挑戰,包括資金限制、市場競爭、人才缺乏、法規管制及國際化程度等。近年台經院三所與資誠會計師事務所合作,協助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進行新創調查,發現臺灣的新創公司剛成立時,在人才與法規之外,還需要面對資金及市場問題。
台經院研六所的一項業務是新創企業相關投資領域研究,每季舉辦投資人媒合會、籌資分享會,新創公司可以透過這些媒合機會,找到天使投資人、創投、私募基金或國內外加速器。王睦鈞指出,「創業的人脈網絡非常重要,想找到合適的投資夥伴,要更積極參加活動或研討會,透過相關主題尋找機會。」
他建議,如果投入的領域是管制比較嚴格的產業,諸如金融、醫療及電信業,必須針對相關的法令、政策,以及新技術、市場趨勢等進行研究評估。若是想要朝國際市場發展,經濟部國貿局除了可提供當地資訊外,也有會計及法律服務,協助新創降低障礙。
「創新創業要善用政府的工具,包括國發會、勞動部與經濟部等都有相關政策措施,可以多加了解。」王睦鈞特別提醒,天上不會憑空掉下一桶資金,不斷嘗試與努力才是成功的推進力,「在創新的道路上,只有累積,沒有奇蹟!」
建立樞紐以擴大生態
王睦鈞指出,歐盟等先進國家的政策趨勢,從單純的現金補助轉向不是只支持一些公司或一家公司,而是希望可以成為「一群公司」,作法是扶持當地法人或研究機構,讓這些法人或研究機構來服務企業,擴大效益成為產業生態系。
「例如工研院的一項重要任務,原本就是服務半導體業者與新竹相關電子廠商,可由其中一個單位或平臺專注為之,從產業輔導進階協助企業尋找解決方案提供者,或使產業相互交流。歐盟希望在每個國家、每個城市都有這樣的樞紐(hub),使周邊產業據以發展,無論研發或創新創業都能得到所需服務。」
「在臺灣,我們也一直提出這樣的倡議。」王睦鈞表示,像是數位部正在推動雲市集,就是政府自己擔任平臺,但企業的數位轉型與打造產業生態系牽涉廣泛,雲市集只能達到部分功能,因此透過專業法人或研究機構作為產業服務樞紐,會是更有綜效的作法。
如果是打算創業的創客,政府能提供的扶持有幾個基本面向:第一、提供資金支持,在公司創立或營運不同階段,政府相關單位都可能有補助、投資、獎金或貸款等方式可供申請;第二、提供基礎設施:像是共同實驗室或場地處所,都可作為新創業者的創業基地(例如:勞發署的六大創客基地);第三、人才培養:從教育到專業養成都屬於長期打底的基礎工程。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六大創客基地
創客風潮席捲全球,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為培養民眾創新實踐能力,於所轄分署設立6處各具特色之創客基地,培養跨域人才,提升職業能力。
基地名稱 | 分署 | 特色 |
物聯網創客基地 | 北基宜花金馬分署 | 融入「創新構思」、「動手實作」與「交流共創」等主題特色,結合3D列印、雷射雕刻、物聯網技術、數位內容建構、雲端協作與大數據發展等資訊應用,鼓勵跨域共創,提升創新競爭力。 |
衣啟飛翔創客基地 | 桃竹苗分署 | 全國唯一以服裝及設計為特色的創客基地,提供免費空間設備、技術交流課程,透過分署職訓資源結合人才、產業、諮詢、行銷、通路、媒合功能,結合,提供「前店後廠」的一條龍服務模式,賦予年輕人一個整合性的發展平臺。 |
TCN創客基地 | 中彰投分署 | 以職涯發展為前提,以智慧生活為主軸,提供「創客孵化」、「創客社群」及「創業加速」等服務,連結轄區內地方政府、各級學校及相關部會與民間創客基地、團體等創新及就創業服務資源,提供整合式學習合作通路,將創新思維結合科技應用,成就職涯新夢想。 |
南方創客基地 | 雲嘉南分署 | 力求凸顯周邊農業特色,號召雲嘉南在地設計工作者,共同發想、討論、製作出具有社會意義之作品,透過科技改善農村生活與農業生產方式。作為臺灣首間農村創客工坊,結合在地生活、生產與生態等元素,並整合自造工坊(Maker Space)、共同工作空間(Co-working),是以「軟硬整合」為出發點的絕佳組合。 |
創客小棧 | 高屏澎東分署 | 高屏地區具備傳統製造業深厚基礎,分署因應數位製造的風潮,建構以「創客教育推廣」為主題之創客基地,提供3D列印、小型車床、小型銑床、鑽床、雷射切割機等各式加工機具,協助有創意卻無實作場域的獨立工作者能進行產品設計及試作。 |
澎湖創客基地 | 高屏澎東分署 | 為激發澎湖當地民眾的創新創意能量,均衡臺灣本島與離島間創客運動發展,澎湖創客基地以在地海島特色之「海洋意象」為主題,提供金工、木工、皮革等多元手做工具及機具設備,幫助初期缺乏資源的獨立工作者順利發揮創意與實作技能,強化創新創業之效益。 |
數位轉型開拓創新商機
在COVID-19疫情之前,Google、Apple、Facebook(Meta)與Amazon等幾家指標型企業,被認為主導了全球創新發展方向。隨著近年物聯網的快速興起,人與機器、資源或資訊之間的互動關係,使得生活方式及社會發展產生莫大改變,例如遠距工作、視訊會議與課程,皆成為創客新的模式選項。
疫情期間,許多企業亦開始正視數位轉型的需求,由此衍生如何維持生產力及保護資通安全,更成為重要的課題。王睦鈞舉例,有家新創公司從紡織業跨足雲端平臺,為了克服跨國寄送布料樣本費時的問題,該公司建立了數位資料庫,並找到呈現效果最好、執行上傳也最容易的方法,讓設計師與廠商得以透過平臺達到更有效率溝通。
此外,台經院近年也針對數位轉型進行研究調查,其中一項有趣的議題是關於健身房業者如何與設備製造廠商連結,由供需兩端共同創造新的產業生態與商機。王睦鈞表示,在運動健身服務產業,大型連鎖業者與小型健身房所面對的問題不盡相同,調查結果發現,大型連鎖業者較有能力導入數位工具,例如以人臉辨識系統作為消費統計或相關數據分析,但小型健身房難以做到,只能採取傳統櫃檯管理。
另一個運動健身服務業者普遍在意的課題是,由於消費者習慣跟著明星教練,如何運用數位工具與培訓員工、建立流程,讓會員即使沒有教練也願意前來使用器材及服務,需要發展新的解方。王睦鈞指出,透過這樣的調查,可讓製造端、需求端及相關新創服務,激盪出新的合作商機,對產業會有正面助益。
新興趨勢啟動創客新焦點
面對全新的市場變化,除了數位轉型,王睦鈞分享值得創客們關注的新方向,「像是淨零減碳已經成為當今全球關注的主軸議題,能源轉型會是重要的核心思維。」他進一步說明,例如氫能是否能取代核能、太陽能或風能等既有再生能源,能否成為新的能源供應來源?而CCUS(碳捕捉、利用及封存)等新技術,是否有機會在臺灣導入?「這裡面會有很多創新的可能性,值得創客或新創公司深入發展。」
目前臺灣有許多新創公司運用自身專業投入相關議題發展。王睦鈞舉例,有家新創公司是針對卡車司機行為數據進行搜集,基於相同路程但不同司機消耗燃油有所差異,透過數據搜集及分析提出建議,讓客戶調整運輸作業規範,期以降低燃油成本及碳排。
另一家新創公司原本從事旅遊業,COVID-19疫情使其受困,因而轉型國內差旅業務,研發交通單據線上申報系統,再將差旅移動數據以公式轉換為碳排量,隨後又延伸出新服務,協助客戶計算所有間接碳排數據,成為解決方案提供者。
此外,臺灣在醫療科技與教育領域的AI應用,也有許多開拓的空間。王睦鈞指出,臺灣正進入超高齡社會,對於更為先進有效的醫療照護需求,將是不可避免;而教育領域引入AI輔助,也使教育現場產生變化,「如果AI可以取代許多工作,會使我們去思考,未來人的價值在哪裡?是否需要重新檢視教育的本質?甚至是否有一些創新的機會就在裡頭。」
放諸未來發展趨勢,王睦鈞指出,「AI、淨零與氫能,都將成為新的關鍵詞。」他也建議包括AI、淨零、能源、醫療及教育等,都是未來值得創客投入的領域,期待政府與產學界共同開創出具有新價值的生態系。
在創新的道路上,只有累積,沒有奇蹟!
包括AI、淨零、能源、醫療及教育等,
都是未來值得創客投入的領域,
期待政府與產學界共同開創出具有新價值的生態系。
~財團法人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三所副所長 王睦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