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謝涵如
四月三日上午地牛翻身,繼九二一大地震以來最大震級撼動全台,更在花蓮造成不小傷亡,救難隊員挺進災區,與時間搶命,在災情最為嚴重的太魯閣砂卡礑步道等地尋找失聯者,無懼餘震的堅強身影令人印象深刻。
除了辛苦的救援隊員外,台灣國軍自有的無人機與土耳其無人機隊的參與,在此次花蓮震災救援過程中亦舉足輕重,除了協助相關部門迅速掌握受災情況,更扛起搜索因山崩而通訊困難的斷聯地區的重責大任,節省寶貴的人力與與物力。
台土聯手 克服太魯閣惡劣地貌
花蓮強震後,國軍第一時間便開設應變中心,並派遣相關兵力支援,其中包括2架戰術型近程無人機,負責蒐整、傳輸災情、將第一線資料即時同步到指揮所及中央災害應變中心。
除此之外,無人機亦參與中橫公路的搜索行動,不過災情嚴重的太魯閣地區由於地形險惡,由更有經驗的土耳其無人機隊協助搜救。
台灣無人機國家隊隊長「經緯航太」董事長羅正方,此次全程陪同土耳其無人機隊協助台8線、砂卡礑等地搜救行動,該地區搜索難度有目共睹,土耳其無人機隊長Serhat坦言:「我們在確認環境時,發現這是一個對於無人機操作和救援行動,都是相當惡劣險峻的環境。」
羅正方表示土國團隊主要負責極低空搜尋、提供即時影像,同時也利用重疊影像技術,建立3D模型,呈現太魯閣災區複雜的地形地貌,「經緯航太」則以自產的無人直升機,做災區測繪、數據整合。
「飛機上搭載的是6000萬畫素的相機,藉由無人機它可以飛得比較低,飛航高度距離河谷170公尺,地面的解析度可以到達3公分,3D建模未來可以提供搜救人員找到比較安全的道路。」
兩國無人機隊截長補短,積極合作交流,相互學習,為此次震災救援提供強勁助力。

土耳其無人機隊與台灣無人機隊合作救災。(圖片來源)
打造完美國家隊 尚需法令解套
台灣自俄烏戰爭以來,便積極投入國產軍用無人機的研發,土耳其團隊使用的無人機亦搭載經緯航太生產的傳感器,包括光達、3D建模、高畫素相機等。
國防安全研究院副研究員舒孝煌表示,國內民間廠商的研發能量非常強大,已可達成利用AI人工智慧程式、GPS交錯導引等技術「在移動艦艇上降落」、「自動避障」、「資料數據即時運算」等能力,然目前台灣法規限制,卻無形中侷限了民間廠商的發展的能量跟創意。
此外,操作手平時的訓練與測試也相當重要,台灣無人機應用發展協會理事長張揚指出,儘管台灣製作的無人機會標示可抗幾級風,但並未經過垂直風洞測試,一旦遇到大廈、山區、河口等垂直側風往往高達7級以上的地形,就容易產生風險。
而由於目前使用無人機只有第三責任險,缺乏完善保障對操作手來說無疑造成隱形壓力,面對太魯閣這樣複雜險峻的地形,會擔心萬一不慎墜毀將負擔高昂賠償責任,若希望未來無人機更精準的投入到救災工作,法令解套與完善配套措施缺一不可。

土耳其團隊與消防署特搜隊合作,以空拍機取得影像建立3D模型。(圖片來源)
小結
無人機在戰爭與救災中發揮的作用不容小覷,除了如此次花蓮震災中執行搜索任務外,年初日本能登半島發生強震,通訊中斷,也是仰賴無人機架設通訊基地台方與外界恢復通訊。
台灣雖擁有傲視全球的科技實力與研發能量,希望後續隨著配套法令進一步優化,完整發揮台灣無人機的優秀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