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文化遊具 – 「福慶雙至」設計歷程分享

作者:張宇文

緣起

本次文章要介紹的是過去協助「國立故宮博物院-創客魔幻列車的教案」[福慶雙致]的設計概念和設計過程。此項目旨在結合故宮博物院的珍貴藏品,創造出具趣味性又有教育價值的遊具,讓學生在遊戲中學習文化知識,提升創新思考能力。

設計理念

這次設計的遊具,需要與故宮博物院藏品產生聯結,並且將趣味性與教育性融入其中。因此,我選用了故宮的藏品「清 乾隆 洋彩蝙蝠銜磬紋雙耳轎瓶」(圖1)。這種器型為半面雙耳瓶形(圖2),背面平坦,有孔可穿繫固定於牆面或轎子內,因此又稱壁瓶或轎瓶。此瓶以黃釉為底,上繪洋彩圖案,瓶身中央繪有蝙蝠銜磬紋,周圍飾以纏枝番蓮和朵花紋,腹下繪有一圈蓮瓣紋,頸部兩側飾以卷葉形耳。

圖1、清 乾隆 洋彩蝙蝠銜磬紋雙耳轎瓶

圖2、清 乾隆 洋彩蝙蝠銜磬紋雙耳轎瓶(底部)

選擇這個器型的原因,不僅在於其半剖器形的獨特性,還在於瓶身的圖案富含文化內涵與知識。最初的想法是利用瓶內的主題元素如蝙蝠、壽桃等進行創作,變成拓印遊戲或蓋章創作。然而,這樣的玩法可能過於單調。在仔細觀察後,我發現瓶身的蝙蝠是倒掛的(圖3),象徵著「福到」,於是決定利用這一特徵設計一款平衡遊具。

圖3、清 乾隆 洋彩蝙蝠銜磬紋雙耳轎瓶(局部)

設計過程

有了設計理念後,我們開始進行實際的設計工作。主題是「平衡」,所以我們設計了一款天平遊戲(圖4),這不僅涉及平衡的概念,還可以導入數學領域的比重知識。我們利用瓶中的蝙蝠作成一個立式的平衡桿,並以「磬」的形式作為配重塊,根據比例製作成不同大小(圖5)。最後,我們將瓶身的造型作成底座,並將蓮紋作為掛鉤,讓整個設計成為一個天平遊戲。

圖4

圖5

圖5-2

透過這個配重遊戲,學生不僅可以在遊玩中認識比重概念,還可以進行立體的旋轉遊戲。這種遊戲形式也可以與故宮院藏的畫作「秋庭戲嬰圖」中的場景相聯結(圖6),進一步增加文化內涵。

圖6、宋蘇漢臣秋庭戲嬰圖 軸(局部)

製作過程

在實際製作過程中,最困難的部分是描圖和抓比例,特別是底座的高度(圖7)。這需要盡量符合原本的比例,同時達到平衡效果。為此,我們前後進行了不下30次的修改和測試打樣。

圖7

在教育方面,我們還必須考慮組裝的難易度和製作的時間和經費。如果無法快速且廉價地製作出來,教師們就難以在課程中使用。幸運的是,現今許多學校都有自造實驗室和科技中心,學生可以使用雷射切割機進行製作。

此次設計採用卡榫結構,組裝時盡量減少白膠的使用。我們還努力將整個製作版型設計在兩張A4紙張尺寸內(圖8)。配重塊「編磬」的部分可以根據教師的喜好自由調整數量,並利用掛鉤串聯(圖9)。

圖8

圖9

建模預覽

在設計過程中通過3D建模,我們可以在設計初期更直觀了解各個部件的比例和結構,從而進行更有效的調整和改進,然而,針對重心類的遊具,往往需要實際製作出來才能知道效果。這也使得設計難度增加許多。

教育意義

這款遊具不僅是一個有趣的玩具,還具有深遠的教育意義。通過遊戲,學生可以學習到故宮藏品的歷史和文化背景,培養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認識。同時,在遊戲中學生需要進行操作和思考,有助於提升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此外,通過天平遊戲,學生可以學到物理和數學中的平衡和比重概念,實現跨學科的知識融會貫通。

結語

108課綱強調的跨域學習與議題融入式教學,通過此次教案設計經驗的分享,希望可以讓讀者認識到文化教案的開發,並學習善用現有的教育資源作為備課資料庫,讓學生在實作活動中展現創新思考的能力。這次的設計和製作經驗,展示了如何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相結合,為未來的教案開發提供寶貴的參考。

這次的文化遊具設計不僅是一個成功的案例,更是一個啟發,希望未來能有更多教育工作者和設計師投入到文化教育的創新中,共同推動文化傳承和創新教育的發展。透過這樣的實踐,我們可以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並激發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自豪感。

參考資料:〈清 乾隆 洋彩蝙蝠銜磬紋雙耳轎瓶〉,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圖版取自《器物典藏資料檢索系統》: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20685&Dept=U

 

 

分享到社群

vMaker編輯部

歡迎各界朋友投稿你的maker故事,不論是個人作品、創客觀點或是創客的經驗分享,我們都十分期待能聽到您的分享。 投稿請至:contact@vmaker.tw

This site or product includes IP2Location LITE data available from https://lite.ip2locati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