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姵文
在當今迅速發展的時代,工藝、材料與科技的融合已成為創新的驅動力。這種跨界碰撞不僅挑戰了傳統工藝的界限,也拓展了材料的應用範圍,更將科技的智慧融入到藝術創作中,激發出無限的創意想像。
本文將探索如何通過這種融合,打造出獨特且具有前瞻性的作品,並探討未來工藝領域中的新興趨勢與挑戰。
工藝、在地材料與數位科技碰撞的創意想像
2017年起,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與林務局共同推動「國產材」的運用,思考如何以國產材達到減碳目的,除運用森林與海洋資源、廢棄合成材及再循環材等,也以工藝為媒介、美學為加值,延長其生命成為廣義的綠色革命。而這份精神也也可以從多件作品以在地材料為基礎,延伸探討至整個森林文化生態,呈現國產木竹材料從體感到聲音的互動。
年輕工藝家們,多來自不同的專長領域,以具有建築背景的李柏均為例,他擷取攀爬百岳過程所見樹木的千姿百態,以「活木」為發想,結合數位參數運算的生成,創作出有機仿生、彰顯樹木生命力的作品;而設計出身的陳羿如,將植物細胞不規則的排列,整理出一定的秩序感,運用極小曲面原理結合參數式設計,將細胞的單元體構築在排列組合下,達到視覺上的多樣化。
另外由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李建佑助理教授、石藝工藝家許慶福老師攜手共創之作,其媒合傳統石材和積層製造金屬,打造一系列外觀獨特的刀叉餐具。
廢棄魚鱗工藝再現
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陸續以廢棄材料、陶瓷廢料、纖維材料等新材料與循環工藝運用為題,打開材料科學實驗室到工藝實作現場的一條路,也帶動國內工藝的跨領域合作與創新,備受好評。
2023年時,「RE:FISH工藝材質實驗焦點研究合創」國際工作坊,即擇選臺灣西南海岸養殖漁業最大規模虱目魚的魚鱗廢料為示範專案,從拾鱗計畫的新材料可能發現到RE:FISH所發起的新材料工藝再現,試圖從工藝與自然及在地的價值,展現與科技並進的文化底蘊。
如何從在地到國際是各國爭相探討的文化與經濟議題,特別是在因應AI數位化的快速科技年代,在地人文價值的再現更成了各國百家爭鳴之事,臺灣工藝透過廢棄魚鱗材料從實驗到實際的工藝實踐,從新材料的工藝運用推開與國際間,引發從人文思考、設計創新乃至在因應數位新觀念的下世代人類生活的觀點對話。
結語
在工藝、材料與科技的碰撞中,我們見證了創意的無限可能。這種跨界的融合不僅重塑了傳統工藝的面貌,也拓展了材料的應用邊界,更將科技的智慧注入每一個創作細節,創造出令人驚嘆的藝術作品。
未來,隨著科技的進一步發展和材料科學的突破,這種創意的碰撞將不斷推進,催生出更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創新成果。這不僅是對傳統工藝的一次重塑,更是對未來藝術和設計的一次深刻探索。讓我們懷抱對未知的好奇,持續探索這片充滿可能性的創意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