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宇文
緣起
說起玩具的演進,在台灣的玩具發展史,大致可以分為「農業期」的天然材質、大地遊戲、「工業期」的鐵皮玩具、塑料馬達等、「資訊期」的電動遊戲、電腦軟體。
而在遊具的媒介上,也會隨著時代的變遷、加工產業的變化,而有同玩不同材的變化,就如同之前分享過的「平衡蜻蜓」文章所說的,同樣的結構透過不同的材質與加工方式來表現。
這次要介紹的是一種台灣40-60年代的童玩「竹砲槍」又稱「竹砲管」,它還有許多不同的名稱,是一種非常經典的童玩,結構簡單,容易製作,可以說是貫穿農業世代兒童的童年回憶。
這次要分享的正是文創造如何將這個遊具改良的過程。
遊具介紹
「竹砲槍」又稱「竹砲管」是一種射擊類遊具,利用圓筒與圓棒就可以遊玩。天然材質的遊具通常是利用竹子與竹筷來製作(圖1),玩法是利用兩個紙團或果皮作為「子彈」塞在筒身的兩側,透過竹棒去推動其中一顆,這樣就會讓兩顆「子彈」中間產生壓縮空氣,當空氣被壓縮到一個程度之後,前面的「子彈」就會彈射出去,可以說是最簡單的「空氣砲」(圖2)。
而現在都市中竹材沒有那麼容易取得,所以就有人利用隨手可得的原子筆管做成「塑料版的竹砲槍」。
近幾年,越來越多的工廠發現了童玩的商機,利用工業加工的技術來生產傳統玩具,也就有了許多不同材質的老玩具,其中一種最耐用的就屬「金屬版的竹砲槍」(圖3)。
也因為加工技術的進步,越來越多的玩具在原先的基礎上再進行功能改良。例如,原本單發的竹砲槍透過鑽孔與套管,改良成「連發型」(圖4)。
文創改良設計
作為愛玩的設計師,看到新奇的玩具就會忍不住買回來研究,前陣子拿到連發型竹砲槍時,透過實際遊玩後發現以下問題:
- 因為推桿直徑只有1公分,所以在發射的時候不好抓握並施力。
- 發射時因為需要用手掌去推動,幾次下來手掌都會有壓痕,玩久了會造成手部受傷。
- 前端的筒身上長下短,所以在拿的時候不符合人體工學,也無法安穩瞄準。
- 希望可以再增加一些連發的數量。
- 筒身與推桿容易分開,希望可以有個設計可以避免這種情況。
把需求整理出來之後,就開始思考如何改善,並且設計造型。依照習慣,先從之前設計的作品裡面搜尋可以套用的設計。
原本第一直覺的設計是,將之前設計的橡皮筋槍拿來改造,但是想到這個遊具須要雙手並用,所以最後選了之前設計過的瓶蓋弓作為造型發想。
發射桿的部分則重新設計了一個可以勾住橡皮筋的拉環。
平面設計
弓身的部分利用原本的設計概念,透過上下組合,並利用兩片外側卡扣固定。
而在上半部弓身的補強部分,也設計成可以填彈並增加連發數量的彈倉(圖5)。
拉環部分,透過上下溝槽讓筒身與發射桿不會分離,同時也可以減輕一些發射時的力量(圖6)。
在修改設計時,比例調整了許多次。比例大一點雖然比較好握,但在拉弓時也會比較費力,且與筒身會不協調(圖7)。
最後終於調整到一個兼具視覺與人體工學的比例。
3D建模
透過3D建模來確認干涉與比例,也同時透過半透明的檢視來確定位置是否對齊(圖8、9)。
打樣
透過雷射切割打樣後進入測試組裝階段,這次很幸運,沒有太多問題,所以打樣過程很順利。之後會依據完成之後的樣貌以及使用狀況再進行細微的修改,例如寬度的調整,這部分通常會持續修改2-3個版本(圖10)。
完成品
以下就是完成品(圖11-12)。
結語
希望透過本次的分享,讓讀者了解,很多時候我們拿到的「成品」只是一種目前的狀態。透過思考,找出想要改善的部分,並提出設計方案並實踐,也許就能得到與眾不同、更符合自己需求的成品。
透過養成這種找出問題、思考解決方式、實際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正是創客精神中的核心價值。以上就是本次的分享。